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要闻 » 农民手中有粮,为何心头仍慌?

农民手中有粮,为何心头仍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5-11-17  浏览次数:209
导读:俗话说,手中有粮、心头不慌。而对河南等地的农户来说,手中有粮不仅心头慌愁卖不掉,而且心头烦卖粮还要走后门。这是什么玩法?...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头不慌。而对河南等地的农户来说,手中有粮不仅心头慌——愁卖不掉,而且心头烦——卖粮还要“走后门”。这是什么玩法?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不仅鼓了农民的腰包,也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但是,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库存大幅增加,粮食卖不出去;粮食价格下降,伤害农户种粮积极性;特别是卖粮“走后门”,让不少农户唯有一声叹息……叶圣陶笔下《多收了三五斗》的悲剧,没想到还要在今天上演,而且上演得极其丑陋。

面对卖粮“走后门”的现实,农民岂能不慌不烦?粮食卖掉后,家里才有收入来源,才能支付各种开支,才能开展再生产;粮食卖不掉,一切都是空谈,甚至还有衣食之忧。卖粮“走后门”,这是很多农民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事情,他们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看到等了10天还没卖掉粮食的同胞和自己,再看看有的人一来就把粮食卖了,而且卖了好价钱,你说他们心里烦不烦?当今社会要的就是公平公正,卖粮居然也要“走后门”,这公平公正从何谈起?

11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严查压级压价,防止“卖粮难”。这对卖粮的农民来说是福音,但不知有关部门听清楚、听进去没有,会不会把总理的话当成耳边风。总理开出的防止“卖粮难”的“处方”——抓好秋粮收购,加大仓储设施建设投入;稳妥消化现有库存,将符合条件的临储玉米划转为国家一次性储备等,可谓妙手回春、药到病除,但关键是能不能把“药”用到“治病”上。

卖粮“走后门”,侵害农民利益,当务之急是严查严惩这种坑农害农行为,确保农民的粮食卖得出去能卖好价钱;长远之策是调整粮食政策性收储体系,努力实现“价补分离”,让粮价回归市场。让农民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头不慌,农户、收粮企业尤其是政府及其涉农部门还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