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学生村官入职后,都被分别派到各个村里,平时也都各自分散在村工作、生活,为了方便与其他大学生村官们一起交流,他们也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聚点”,于是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或开设创客中心,定期交流创业心得;或把菜园作为集体实践基地,一起学干农活学做“农人”;又或者建设志愿者服务站,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他们的苦心经营下,这些“聚点”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更成为了温暖他们心灵的“村官之家”。
菜园变“学堂”一起学种菜! ——英林镇13位大学生村官自发开辟实践基地
福建省晋江市英林镇政府机关食堂后院有一块1亩多的荒草地,一年前,这儿还是杂草丛生,垃圾遍地;一年后的今天,它成了英林镇13位大学生村官苦心经营的菜园。
今年年初开始,他们众筹资金,利用业余时间自产自销,种下了小葱、花菜、芥菜、白萝卜、莴笋、香蕉、木瓜等近十种蔬菜瓜果,这阵势,一点儿也不比专业菜农的菜园差。
一亩地种下近十种果蔬
“食堂后菜地今日出品芥菜一批,拟于今天下午5时35分在菜地现场出售……”近日,菜园内刚收割了一批40斤左右的芥菜,午饭时间,几位大学生村官便在镇机关人员和青商会微信群上吆喝起来,接受预定。
没想到消息一发布,就被大家抢购一空,他们反倒来不及为自己留一点,当天下午,这些芥菜一共卖出了115元。“我们种菜过程没有添加化学肥料和农药,虽然量少但质优。”大学生村官之一张燕娜自豪地说,按照市场价格芥菜每斤2.5元,他们在天然绿色无污染的基础上增加了5毛钱,一斤卖3元,并提前称量好,5元一袋,一共装了23袋。
笔者看到,在一片整齐划一的菜地上,最前头站立着一排排精神的小葱,而后依次是包菜、花菜、白萝卜、莴笋、芥菜,接下去是3棵香蕉树、4棵木瓜树和1棵百香果树,最后头还埋着地瓜。
“这块地是在机关食堂后面,之前一直荒废着,长满杂草,还填堆了许多建筑垃圾,看着很不美观。”英林镇党委组织委员陈钖岑告诉笔者,早些时候就有很多人议论这块地有点浪费,年初时有人提议干脆搞个菜地。
“说做就做!”陈钖岑介绍,先是党政办负责清理荒地,并在菜地周围做好配套的过道硬化和绿化;而后,他们召集镇里的大学生村官入股,一共有13人报名,每人拿出1000元成立首期创业基金,并推选出农办的大学生村官吴燕真为场长,还为菜地取了一个响当当的名称——英林镇大学生村官创业园。“一是将这块荒地利用起来,二是锻炼大学生村官的实践能力,两全其美。”
连遭三次台风天
可是,这些平均年龄才25周岁的大学生村官,拿惯了笔杆子,鲜少碰过锄头、铁锹的他们,是如何撑起一个菜园的呢?
“刚开始我们还一直被大家笑在种草,不是种菜。”张燕娜笑着说,因为这块地荒废已久,土质不好,刚开始他们全部种了蔬菜,但由于草长得特别快,蔬菜还没长高就枯黄掉叶了。“尽管我们每天都会锄草,但这边的草刚拔完那边又狂长,心累啊。”
几经周折后,他们请来了英林镇东埔村的一位菜农,“菜农说是草没锄干净的原因,应该用锄头挖深一点,连头挖起才能根除。”于是,他们花了1000元从外头请工人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锄草,几乎将菜地的土重新翻过一遍。
以为跨过锄草大关,总算可以安心种菜了。可没想到,才撒种没两天,一场呼啸而至的台风使他们的劳动成果再一次泡汤,“因为菜地比较小,一下大雨就全被淹没,之后同样的遭遇还上演过两次,刚种下就遇到台风天,简直欲哭无泪。”
直到9月底的中秋前后,他们在几位菜农的指导下,移植了一些易存活且不需要太多精力照料的果树前来种植,并请师傅先将蔬菜的种子育苗,认真请教养护知识,种菜风波才平静下来。
两人一班轮班养护
现在,13位大学生村官按照值班制度轮流养护菜园,一天两人一班,早晚浇水,一周锄草两次。“有些长得比较小的菜,得用小勺子舀水慢慢浇灌,天冷的时候要盖一顶镂空的竹席,一方面挡风,一方面让空气流通……”一路曲曲折折过来,他们也渐渐从最初的“菜鸟”成长为“大虾”。
令人心酸的是,投入半年多来,这个小菜园只收成过两次,第一次是6月份,卖了青椒和菜瓜,收入100多元,第二次便是芥菜。“因为菜地原本肥力不足,菜农说经过今年的养护,明年收成就会好一点了。”大学生村官之一的柯佳杭告诉笔者,现在,他们在品种的选择上会更有针对性,比如芥菜易种,营养价值高,成效又快,9月底才种下,经过一个半月就收成了。
张燕娜笑着说:“种菜虽辛苦,但年青人在一起学干农活,吃着自己种的蔬菜,享受着丰收的喜悦,充实又开心!”陈钖岑透露,原本食堂主餐厅靠菜地一侧的窗帘始终是拉着的:“现在经常打开啦,一片绿油油的,看着真舒服!”
双溪口乡的“村官沙龙”
“上次在南源村,该村几个村民想参加缙云烧饼师傅培训,下午下去把相关报名程序带给他们。”
“这几天天气干燥,容易发生森林火灾,下村的时候应该多注意宣传。”
在浙江省缙云县双溪口乡村官办公室内,几个年轻人围坐一圈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脸上写满了朝气和干劲。原来,这几个青年是双溪口乡的大学生村官,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基础上,自发兴办起了村官沙龙。
村官沙龙活动在坚持每周一次的基础上,按需开展活动,主要是几个年轻的大学生村官集中在一起开展工作经验交流和学习心得交换,主要内容包括:邀请老干部、老党员开展学习讲座;就近期的工作进行总结、交换工作经验;分析当前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交流各种信息、全面查漏补缺等。自村官沙龙活动开展以来,原来分散独立的大学生村官形成了一个互助共进的团体。
更多的时候,大学生村官们活跃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开放式远教站点定期播放着电教影片,影片菜单总是被书写得整整齐齐挂在门口;“远教站点服务队”总是及时地出现在各个器械故障的远教站点,被村民们誉为远教站点的“医生”……“我们村不是没有大学生村官吗?怎么有了?”有些原本尚未配备大学生村官的村子的村民会奇怪地问。他们不知道,村官沙龙开设以来,几个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范围就扩大了,全乡都成了他们的服务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