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个科技小院艰难诞生
大家一起讨论,有年轻老师说住实验站多好啊!按三星级宾馆装修的,有空调,有电视,有食堂。不行住乡里吧,条件可能要好些。到乡里一看,没地儿,只能驻村。
到村里住也得找乡书记。这事又给人添麻烦,一起吃个饭吧。“李老师,先不说别的,先喝酒。”书记很热情。“我不喝酒。”
“你把这杯酒喝了,我想办法给你找一个小院,让你住下来。”
李晓林喝酒过敏,到现在也喝不了,但为了能有个安身之地,豁出去了。一小杯白酒下肚,他的脸马上就红了。
“你还行,不错。”书记说着又倒一杯,“你把这个喝下去给你两个小院。”第二杯下去,李晓林马上天旋地转,不行了。
“李老师真的不能喝酒,原来不是开玩笑的,行了,喝了两个,我给你找两个小院。”
到了下午3点多钟,缓过劲了,李晓林他们赶紧找书记。“你说那个事还有戏吗?”
“有戏,找办公室主任带你看看去。”
说话真算数。到小院一看,他们彻底心凉了,原来是乡司法所在白寨村有一排房,长期没用,院里的草有人那么高,地上全是狗屎猪粪。没办法,他们把草铲掉了,地面打一打平,屋里重新刮了,又买了桌子、床,第一批人——李晓林、张宏彦、王冲3位老师和曹国鑫、雷友两名研究生就住了进来。
问题又来了。曹国鑫女朋友给他写信,连地址都没有,谁来找也不方便。起个名字吧,叫什么呢?大家一议,我们不就是到这儿做科技的吗?就叫科技小院吧。
科技小院就这样叫起来了。
那时候,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科技小院这几个字的作用。半年以后,邯郸市科技局局长到曲周来调查走访,无意中听说农大的老师和学生们在这里,就到了科技小院,聊了一两个小时。他说你们扎根农村,和农民同劳动,培训传播技术,培养学生,做实验做示范,这个挺好。科技小院也很有特色,与农民没有距离,住在村里面解决农民的问题,这个很接地气。
局长回去以后,上网查“科技小院”,没有这个词。没有就是新东西。2011年,邯郸市委市政府授予李晓林“邯郸市十大科技创新人物”称号。
“我们的技术获过国家级大奖,团队发明的方法上过国际版教科书,我觉得这些才算创新。但在这儿住了两年多,科研的事没怎么干,我创新在哪儿?局长说,我们给你荣誉,就是因为教授住在了农村,这就是创新。中国现在最需要教授专家们到生产一线,到村里来,想老百姓的事,干老百姓需要的事,这是最大的创新,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创新。我说那倒是,我一年在这儿住了280天,你这么夸我,我还是能接受的。”李晓林说。
4.小院“长”在村子里,农民天天来敲门
住进小院以后,就轻松多了,天天可以下地看苗子、和农民接触了。李晓林他们一步步从北京到实验站,从实验站到村里,不断靠近农民,自己也变成了农民。“变成农民你和他们都一样了,穿着脏乎乎的鞋,浑身是土,他就认你作朋友了。”
小院和乡里隔一条马路,自己可以做饭,但他们没有马上开伙。李晓林说:“我们想和乡干部打成一片,决定到乡政府食堂‘搭伙’。乡里面一看农大老师没有架子,和他们一起喝稀饭,啃馒头,吃咸菜、熬菜,一起聊天,慢慢开始认同。我们也经常帮乡里忙,起草材料,加深感情。”
等到第二个月之后,书记、乡长、办事员们和他们就很熟悉了,见面就打招呼:“李老师,你还没走啊。”
“为啥走?”
“来我们这里做实验做研究的人多了,但是没有住这么长时间的,人家都把实验地一选,告诉我们怎么做,最后在地里把牌子一插,顶多中间来上两三趟。你们没插牌子,把人插这儿了。我们看出来了,你们是真想干点实事的人。从现在开始我们肯定实心实意配合,一块儿把这个项目往前做。”
每天吃完饭,老师们肯定要下地转,两个研究生也下地转。农民觉得奇怪,这两个小伙子怎么天天在地里转。一天两天,时间长了打招呼了,最后慢慢熟了。发现师生真住下来不走了,农民的纯朴、友善立马表现出来了:来吃饭吧,别回去了。李晓林给他俩说,农民请你吃饭说明农民认可你,叫你去就去,谁到农民家里吃饭多谁是英雄,看你俩谁去得多。差不多一两个月,他们就成为农民家的常客。
毕竟是种地的,说到底还得看你的技术过不过硬。老师和学生们天天守在地头观察,与农民讨论,还把技术画成漫画让农民照着干。6月中旬玉米播进去,国庆节后就收了,这一年,示范方获得了丰收,平均增产了16.7%,最高的一个农户亩产超过了1600斤。这一下,农民真心认可了,小院的人能扎得住,教授也真有两下子。“不是我有两下子,我以前也没种过玉米,后面还有一个大技术团队,有陈新平教授研究玉米施肥的队伍,我们只不过在前线干活而已。”李晓林说。
科技小院慢慢地成为一个与农民交流的平台,师生们住的地方、吃的地方,变成农民自己的地方,农民天天来敲小院门。农民说,很多年了有事很难找到人,现在把技术送到家门口了,啥是共产党的好作风?这就是。“我们只是来推广技术的,农民朋友竟然这么评价!”师生们很激动。
就这样在白寨村打开了局面,可还有好几万亩地要种啊!白寨村农民不懂技术,可以手把手教,其他村怎么办,只有一个村一个村开培训会。开会需要人组织,就跨不过村委会这一级。
说到找村委会,刚开始经常吃“闭门羹”。先找到乡里,乡里面很支持,帮着联系。有几次师生们开着车,带好投影仪到了村里,书记不在,打电话说不知道啊,对不起,今天临时到县城办事了。我们免费去培训,人家怎么好像不那么热心,这种事碰到三四次。有一次巧了,到村里去又没找到人,正掉头往回走,刚好撞见村党支书开门送客人。
“张书记,你在家啊。”
书记很尴尬:“你们既然来了,就做培训吧,我到大队部把喇叭打开通知村民。”
喇叭一广播总会有几十人来凑热闹。讲完后,农民问:“李老师,你们卖什么?”
“我们不卖什么。”
“不卖什么你白培训?”“我们就是免费服务啊!”
农民还不信,“你别糊弄我们,你车后备厢里肯定拉了什么东西,让我们看看。”打开没东西,“你们真不是卖东西的,到村里面讲课的人都是来卖东西的,课讲得挺好,我们一激动把东西买了,讲课的人走了,全不是说的那样,上的当多了!”
书记解释说:“先前不是有意躲你们,我经常喇叭一喊老百姓来了,东西卖完人家拍屁股走了。老百姓就骂,给你们村干部多少好处把我们弄来上当。”
李晓林理解了,要进到村里,必须先解决村干部的疑虑,要提前让他们了解科技小院不是糊弄老百姓的,是帮助村里发展生产的。老师们借乡里开大会的时候也反复宣传,我们是来服务的,在这里有正式住址的,跑不了,放心吧。
后来,科技小院进村培训形成了“铁规”:第一事先声明不卖东西,第二进村后把面包车后备厢打开,第三在所有课件中不出现任何企业产品商标。慢慢地,信任就培养起来了。
到了2010年,县委县政府出面说,科技小院干的是好事,全县老百姓都应该接受这个培训。再后来,科技小院师生走遍了曲周342个村中所有的涉农村,农业局、科技局的技术人员也参与进来。而科技培训,也逐渐成为科技小院的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