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科技 » 农业创富 » 技术打开新空间 楠竹林下种竹荪

技术打开新空间 楠竹林下种竹荪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6-01-08  浏览次数:240
导读:菌丝长势喜人。1月4日,笔者走进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回虎村的竹荪种植基地,只见茂密的楠竹林里的林间空地上,随处可见一片片白色...

菌丝长势喜人。

1月4日,笔者走进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回虎村的竹荪种植基地,只见茂密的楠竹林里的林间空地上,随处可见一片片白色的农膜盖着一厢厢新种下的竹荪。

“2015年9月下旬才播种的菌种已发出了98%的菌丝了,好得很。”业主先立贵随手揭开薄膜检查后说,“我们采取的是在竹林中掏窝定植的方式进行栽培的。”2015年6月,他就在纳溪区林业局技术员的指导下,在村里流转了150亩楠竹林规模种植竹荪,并于9月下旬在窝里面垫上砻糠,再按比例撒上竹荪菌种,然后盖上土、铺上塑料薄膜就成了。

白节镇是纳溪区万亩楠竹基地的核心区,为林下套种竹荪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种植竹荪前,竹子和竹笋就是这里的村民主要收入。楠竹林下套种竹荪后,楠竹就不再是竹农的主要经济来源了,竹荪将又成为继冬笋后村民增收的又一“宝贝”。

“林下种竹荪,不仅节约了土地,也节约了成本,促进农民增收。”纳溪区林业局专家陈永福告诉笔者,今年,纳溪区开始在楠竹林下规模套种竹荪,将有效解决了食用菌生产的 “菌田矛盾”。他说,当前人工栽培竹荪普遍以大田棚栽为主,需要搭建荫棚,且竹荪不能连作,一般种植过的田块要轮种其他作物3年以上才能作为竹荪栽培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耕地资源的浪费。而在竹林下套种竹荪,不仅节约了耕地资源和搭建荫棚的劳动量,而且增效明显。同时,栽培后的废菌糠回归林地,能够增加林地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实现林菌互利、资源循环利用。

2015年,先立贵流转了150亩楠竹林下地套种竹荪。他说,根据外地已成功探索出的楠竹林下套种竹荪的技术来看,种1亩林地可收鲜竹荪350公斤,干竹荪70公斤,按照干竹荪每公斤400元计算,每亩可收入2.8万元,竹农可获纯利润1.5万元左右。

“虽然竹荪的经济价值高,但是种竹荪的成本也很高,1亩地将近1万元的成本,可能会让部分竹农望而却步。”先立贵说,基于这种情况,他将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竹荪种植。“因为竹荪种植有个习惯,就是第一年种了,第二年就不能再种了,所以,下一步在带动村民种植时,我将结合林下鸡养殖和中药材种植一起发展,发挥竹林的最大经济效益,让更多林农早日走上‘靠竹吃竹’的增收新路。”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