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中国受国际农产品市场影响不断加深。2015年,中国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进口总量将近1.2亿吨,同比增长约26%。财新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直面这一形势,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国内种植结构,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赢得主动权,或将成为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关注重点。
据悉,中央一方面要求,部署农业对外开放战略,优化农产品进口布局,推动供应多元化。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根据需要适度进口饲料和工业用粮,利用好国际市场,以此促进国内农业种植结构优化,为资源休养生息提供空间。
另一方面,面对进口冲击严重、国内粮食库存高企的情况,中央也已表态,要利用关税配额和国营贸易等手段,调控大宗农产品进口。这意味着,今年的配额发放可能受到更严格的控制。
随着国内外粮食价差不断扩大,中国出现粮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的现象,“国产粮食进仓库,进口粮占领市场”,成为当下中国农业面临的最严峻问题。在最近召开的“清华三农论坛2016”会议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肯定了进口粮食对于补充国内农产品供给、调剂品种余缺意义的同时,他亦分析,单纯从国内粮食总产量和消费总量来看,中国的粮食供给缺口仅在2500多万吨左右,但年粮食进口总量却已将近1.2亿吨。陈锡文认为,如此大的进口量,一方面是价差导致的,一方面显示了国内粮食结构不合理,形成大量无效供给,只能进仓库。
因此,如何尽快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十分急迫。如何面对无法回避的国际市场,形成国内农业生产与国际贸易相适应、相互协调的体系,也成为政策界的关注重点。
财新记者获悉,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种业发展、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等关乎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事项上,着墨颇多。
在国内结构调整方面,中央将强调坚持“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底线,2016年的调整重点,则是现阶段严重过剩的玉米。
而当下“三量齐增”的局面与中国在主要农产品上实施的托市收购有很大关系。一般认为,改革托市收购是破解当前农产品困境的关键环节。国务院参事、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杜鹰日前在前述论坛上透露,粮食收储、补贴制度改革当前重点是玉米,“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思路已定,“能不能走出去,看今年”。
不过,对于托市收购制度如何改革,中央“一号文件”可能还不会提出明确方案。何以致此?杜鹰解释,“价格下调多少?补多少?怎么补,各部门还有不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