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组来到了青海省湟中县拦隆口镇下鲁尔村的万亩露地蔬菜种植基地。基地里村民们正在忙着栽植大葱。“虽然今年大葱的市场价格走高,但是这并不会造成基地盲目扩大大葱种植面积。基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该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都由基地说了算,这样就能避免市场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基地负责人、下鲁尔村村支部书记刘国胜告诉调查组。
如此庞大的蔬菜基地如何有序而高效运行?其实,刘国胜管理基地真正的法宝就是“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为了搞清楚这种模式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力量”,调查组对此进行了深度解剖。
刘国胜说,有效的管理是关键之一。下鲁尔村组建了青海亿川家业开发有限公司,公司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基地进行区块管理,以实现不同蔬菜作物间的轮作倒茬、错茬种植,从而消除连作障碍,达到长年稳定的生产目标。同时,在保证品种结构平衡的基础上,联合社将各种植区再划块交给各合作社、家庭农场或农户种植。
调查组表示,通过划块经营,将大面积的基地分配给各个合作社适度规模经营,减少了单一合作社经营规模过大对管理工作的压力,避免因管理不到位而带来的风险,同时也避免了跟风种植、盲目种植行为。
畅通的市场是关键之二,调查组表示,凭借多年的打拼,现在有了相对稳定的蔬菜销售渠道。这些稳定的销售渠道带给了基地有效的市场信息,有了这些信息,就能跟上市场的脚步。公司在负责基地全盘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从事蔬菜销售工作,进行市场调研、决策、开拓等。
关键之三就是利益联结机制。“只有让农户受益,他们才愿意把地给你,愿意跟着你干。”刘国胜说,“种植过程中的蔬菜种苗、肥料、机械燃油等成本性投入全部由公司投资,由各合作社按生产进度向公司申请支付各项开支,经公司审核后支付给各合作社。待蔬菜上市销售后,由公司从销售收入中扣回。同时,净利润扣除公司发展基金后,全部返还给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如果一旦出现亏损,则由公司全部承担。农户得到的土地流转和劳动力收入也不会因亏损而改变。”
调查组表示,这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有了生命力和活力,让有着各自分工的主体真正融为了一体。可以说,这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