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17日,除夕夜。
张明富拿起笔,书写那封他深埋心底、酝酿已久的信:“敬爱的温家宝总理:我是贵州省遵义市的农民张明富,由于家庭贫困,于1980年刚上高中不到两个月就痛苦失学……”
张明富在信中简短地介绍自己的经历:“曾长期外出打工,学到了技术,积攒了资金,积累了经验,回到家乡、办厂兴业。”他从遵义市农村外出务工基本状况出发,论述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作用、意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信最后,向总理提出建议:第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家乡未来新农村建设而打工,做学习型的打工者和回乡创业者;第二,建立覆盖农村的信息服务网络,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降低劳动力转移成本;第三,国务院制定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政策,帮助农民工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增强他们回乡创业的信心,带动农民群众就近增收致富。
外出学习开会、调研考察、进货送货途中,记不清多少次,张明富透过车窗观望、思考。在全国欠发达省份的广大农村,几乎与遵义农村的情况相似,青壮年劳动力离家外出,人才流失严重,广袤的农村正悄然凋敝,土地荒芜、儿童留守、老人空巢……如果有更多优秀的打工者返乡创业,带动老百姓一同致富,使农村重焕生机,还担心社会主义新农村没人建设吗?这个事,必须要引起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关注。
有些出乎意料:这封带着泥土气息、熏染着浓浓年味的信函,穿越千山万水,送达了北京中南海;张明富代表农民工返乡创业群体发出的声音,总理听见了。
2007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信件上批复:“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予鼓励和支持,张明富同志的建议值得重视。”
2008年10月12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引导农民外出务工,鼓励农民工就近转移就业,扶持返乡创业”。国务院接着出台《关于引导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意见》。
2011年6月,张明富又根据大量调研情况,“上书”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建议“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农民工群体加强党的政策宣传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鼓励外出务工的优秀党员回农村创业,为村级党组织输入新鲜血液,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不久后,这封信得到李克强的批示肯定。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就业与分配司司长蒲宇飞带领一个调研组,来到大坎村梦润集团总部调研,他深有感慨地说:许多返乡创业者都是将企业建在城镇,即使产品不赚钱,将来土地和厂房也会增值,享受得到城镇化带来的红利。而张明富把企业建在穷山僻壤,每投一块砖都在贬值,他真正是“返乡下乡、创业创新”最好的示范和典型。
当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文件起草前,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专门邀请张明富参加座谈会听取意见。
张明富勇于为农民工返乡创业鼓与呼,以及自身创业创新的典型实践,为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赢得声誉,甚至被誉为“中国农民工政策发源地”。
汇川区委书记姜世甫认为,第一代农民工普遍恋家,归巢心切。人口流动规律的导向性,潮流待推动,政府可作为。汇川区通过“培育一批好典型、出台一套好政策、搭建一批好平台、实施一批好项目、打造一个好环境”,已经吸引众多“领头雁”回归,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呈递增趋势,成为农村发展的新动能、农业现代化的引领力量。
2016年,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部等有关部门专家组织,首届“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论坛”在汇川区举办;贵州省发改委和贵州省城乡规划院为大坎村制定项目发展规划,力争将“贵州梦润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的平台做大做实。如今在梦润集团总部的“农民工之家”里,常年举办着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服务全国农民工的“信息大平台”在加快建设之中,“农民工创业基地”的牌子正越擦越亮。
走出大山的路,其实就是山里人的眼睛和翅膀。张明富“能人治村”先修路,不惜搭上了身体和金钱,还伤了脑筋,但是走不出大娄山,哪里走得出小康路?
2011年初,张明富以近乎全票当选大坎村村委会主任。把带领全村5000人脱贫致富、这副沉甸甸的担子,挑在了肩上。
想致富,先修路,这道理放在哪儿都如此。大坎村的外出通道主要靠两条路:连接中桥镇到河包乡的“中河公路”,连接团泽镇和大坎村的“团九公路”。一条路泥水横流、坑坑洼洼;另一条弯弯拐拐数十个,最窄处不到4米。多年来,靠摩托车出行的村民很不安全,致死致伤的交通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走不出大娄山,哪里走得出小康路?走出大山的路,其实就是山里人的眼睛和翅膀,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渴望。
修建中河公路时,政府承诺每公里下拨45万元,按照预算,路宽只够修到4.5米。考虑村里的长远发展,张明富坚持将路宽修成6米。在汇川区政府现场办公会议纪要上,有这样的记录,大致意思是:以45万元每公里的造价将4米泥巴路修成6米宽的标准水泥路,资金缺口由大坎村张明富自行筹资解决。
背负着承诺和风险的张明富,得到了绝大多数村民的支持。2011年春天,全村上下干劲十足、主动投劳,不到四个月的时间,6米宽的路基即告铺成。
日夜奔忙的张明富身体却出现了状况,颈椎疼得无法做任何低头的动作,长期熬夜使得视神经也出了问题。他找来一些木棍和绷带,将木棍固定在自己背后,用绷带的一端缠绕木棍、另一端套住自己的额头,通过这样一个简陋器械,辅助自己现场指挥。最后,不得不去医院接受手术治疗。
就在他离开大坎村期间,谣言却在村子里散播开来:“你们的张主任得癌了,这个路怕是修不成啦!”“张明富贪钱了,遭抓了!”
而几天后,全国劳模张明富又挺直着腰杆,回到了工地上,谣言不攻自破。然而“无风不起谣”,张明富的内心明白“花不多的钱,修更好的路”,他触动了乡村潜规则和少数干部的私利。
张明富曾经了解到,过去,有村干部在发放扶贫政策资金等项目上“做手脚”,先拿着单子叫群众按手印,故意不填金额一栏,给个两三百块钱,回去之后再填上群众应得的补助金额,从中谋利。群众呢,老老实实、逆来顺受习惯了,“不知情,没办法”。
当上村长的头一天,他就给村干部提了很多要求:“村里赚钱的项目工程,村干部不能个人承包,只有村集体可以承包,利润属于集体经济。”“好的政策优惠,该给谁就给谁,不能优亲厚友。”张明富感慨,对于贫困地区的基层干部和群众来说,治理穷魔、病魔不容易,治理“心魔”更难。
中途一度停工11个月的中河公路,转过年再次动工,百转千回,终于建成,大坎村一片欢呼。
2013年4月,张明富带领村民,投入到更具挑战性的团九公路改造工程中。按照规划,这条路实施弯道改直和加宽需要380万元资金投入,而各级政府的计划里暂时没有这笔钱。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反复商议决定:集资垫钱先修。
工程的难点,是滴水岩70多米的路面加宽工程。这是一段盘在悬崖上的公路,最窄路宽3.8米,靠里是陡峰峭壁,靠外是40余米深的悬崖,地势十分险要,被当地群众称为“夺命崖”。
“张铁人”矫健的身影又出现了——他带领村民系上安全绳,悬在半空中施工。大家从悬崖下砌起坚石,每隔约两米高,就用一层钢筋拉住固定,再浇上30至50公分厚的混凝土,一层又一层。经过40多天的奋战,这条路被牢牢“套”在了悬崖山体上。张明富的一根手指骨在搬运石头时被砸碎,至今未愈。
大坎村村民年年岁岁、日日夜夜牵挂的两条路,终于彻底通畅。
村民从家门口坐上“村村通小康车”,可以顺顺当当去往任何目的地。重庆等地的游客,也顺着山间公路到大坎村“吸氧来了”。
2012年,大坎村成为全省30个“同步小康示范村”之一。张明富提出打造“贵州山区第一村”,并按照“商业企业强村,绿色生态立村,康养旅游旺村”的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全域贵州的精准脱贫、建设新农村之路,也正在千千万万个大坎村稳步推进。
今年1月12日,张明富被团泽镇党委任命为大坎村党总支第一书记。
创业带动就业,一雁带动群雁飞。“岭上高飞的领头雁”张明富,正带动着一个数量庞大的雁阵,共同追逐幸福生活的梦想
2016年,张明富的事业取得新拓展。
经贵州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及遵义市和汇川区工会组织搭桥,梦润集团牵手茅台集团,合资开办“贵州张明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换句话说,双方在大坎村共建生态养猪场,用于满足茅台集团数万职工今后长年累月的肉食消费。
走进梦润生态猪观光园,参观者闻得到与他处别无二致的清新空气,看得到外观清雅、内部陈设“高大上”的圈舍,还有大片分布在山间的菜地、红薯地、玉米地,以及能一次性蒸煮19.8吨热食的超级大锅。
工程一期投资7600万元,现有存栏生态猪800多头。等到三期工程全部结束,将形成一条完整的生态产业链,每年可向茅台集团供生态猪1万多头。“又可以解决大批村民就业啦!”张明富尤感兴奋。
随着企业发展壮大,梦润集团常年带动二三百人就业,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职工、大中专应届毕业生、退伍军人、残疾人等。如果加上产品经销商和季节性临时雇工,则带动了上千人的劳动大军。
冉从芬,来自贵州黔南州农村的单亲妈妈。刚进公司时,只能认识自己的名字,如今管理着养猪场,负责调度几十号工人。8年工作、吃住在公司,业余时间苦学文化知识,已使她脱胎换骨、像个文化人了,三年前她被评为“汇川区劳动模范”。
李海燕,来自贵州毕节市的普通农妇,仅读了小学二年级,到公司搞化妆品销售5年。漫漫旅途奔波,她通过看书、刷微信学习营销业务,已成为区域销售负责人,月收入5000元以上。
岭上高飞的领头雁,带动着数量庞大的雁阵,共同追逐幸福生活的梦想。多数职工把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投资,成为公司股东,参与共同创业。
今年27岁的陈月琴,5年前从贵州财经大学毕业时,考取了毕节市黔西农业银行,但是她毅然选择到山区创业。陈月琴说:“张总每走一步,都是艰难的,也是正确的。跟着张总在农村创业,更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企业的大旗,今后要靠我们来扛。”
像陈月琴一样,梦润集团里的10多位大学生,在山沟沟里安居乐业。他们每天早起,8点准时开“早会”安排交流工作;他们共同分享藏书颇为丰富的图书室、灯下论道;他们支起篮球架子秀一下球技,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他们轮流下厨做饭,分担环境卫生等“家务事”;他们还学会了驾驶铲车、货车等各种车辆。
天天在一口大锅里吃饭、随时和大家撸起袖子一起干,梦润集团的职工们,人人了解他们的带头人张明富:手里经营着年产值数千万元的企业,却活得像个“穷光蛋”;不抽烟、不喝酒、看不懂麻将,穿着打折衣服;全家人仅有一套购于1992年的68平方米普通住房;他自己的座驾,是2011年花9万多块购入的国产“中华”车。
张明富的女儿张丽鈜,已经拿到了澳大利亚一所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却选择放弃。她说:“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少,尤其缺乏高素质人才,我作为90后农村大学生,应该回到农村来。”
张丽鈜还说:“一簇簇,一簇簇,漫山遍野开满映山红的时候,是大山里最美的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