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科技 » 农业创富 » 贵州省遵义市:农民张明富的返乡创业故事

贵州省遵义市:农民张明富的返乡创业故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7-04-24  浏览次数:415
导读:贵州遵义,高高的大娄山怀抱着无数小山村,庇护着千千万万淳朴善良的百姓。春来秋往,雁群从山岭上飞过。山里人抬头仰望蓝天,梦...

贵州遵义,高高的大娄山怀抱着无数小山村,庇护着千千万万淳朴善良的百姓。

春来秋往,雁群从山岭上飞过。山里人抬头仰望蓝天,梦想插上翅膀去远方,盼望从远方传来春的消息。

汇川区团泽镇大坎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山沟沟,出了个“名人”张明富,他是这里第一个走出大山的“南飞雁”,又是首批返乡创业的“领头雁”。

2009年4月27日,张明富来到人民大会堂,接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表彰。在领奖的主席台上,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亲切地询问张明富:“你是哪里的?”他回答:“我是来自革命老区遵义、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张明富。”习近平微笑说:“农民工为我们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大贡献。”张明富激动不已:“谢谢习主席!谢谢习主席!”

“返乡下乡、创业创新”的典型代表张明富,现在是大坎村党总支第一书记、贵州梦润集团董事长,拥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创业之星”等荣誉,还拥有贵州省人大代表、遵义市政协常委等多重身份。而三十多年前,他仅仅是为吃饱肚子而四处奔波的农民,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仔。

张明富的创业筑梦故事,从头说起——

怀揣两把油漆刷子、也怀揣着梦想的山里娃,沿着火车道一路向南方。外出闯荡“讨生活”的经历,尝遍了苦辣酸甜,也像雏雁练就了坚强的翅膀

1962年出生的张明富,童年生活在装满了家庭温馨、充溢着善良淳朴的山村,记忆中也写满了贫穷、饥饿。

上小学三年级时,村里的小伙伴们在打谷场上嬉戏,练前空翻、后空翻。翻累了,就躺在谷垛上谈人生理想,大家七嘴八舌:当裁缝、当教师、当工人、当科学家……恰巧附近军用机场的飞机从山头飞过,张明富想:“飞机上是谁?一定是周恩来总理在视察。”他脱口而出“我长大后,要当总理。”

梦想当总理的张明富,自然好学上进、不用催促,1979年顺利考入当地高中。下一个“短期梦想”,要向大学校门发起冲刺。然而,就在这一年,会做点小生意的爷爷摔了一跤“再也没爬起来”,天天在灶台前挪动“小脚”的奶奶因病去世;母亲做了个大手术后,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大坎村凉风村民组的“老张家”,顿时陷入凉风骤起、天塌地陷般的困局。

张明富每星期所需两块钱生活费、8斤玉米的基本保障,家里无论如何拿不出了。辍学回家,别无选择。

搞什么赚钱可以帮妈妈治病、能够过上体面日子呢?到附近建筑工地挖土、拉车,挣点苦力钱;家中的李子、桃子熟了,拿到附近军工厂去卖,收入微薄;几个村民凑些小本钱,到市场上贩鸡,赶上了鸡瘟病血本无归……

小小转机,出现在张明富陪护母亲住院治疗期间,小伙子的孝心打动了金塘中学的老校长,校长说:“学校正要油漆黑板,你能干吗?来试试吧。”

这一试,张明富挣到几十块钱。他脑袋一激灵:“搞经济”还是有门路,要学好手艺才行。于是省吃俭用买来《油漆工工艺》等书籍,学习钻研,并拿自家的旧桌椅反复做实验。有段日子,夜里每半小时起来一次,观察油漆的变化情况,掌握土漆(生漆)成膜的反应时间和火候。随着油漆技术突飞猛进,找他干活的人排起了长队。

然而,在家门口打工赚钱,终究池小水浅。1980年3月,怀揣两把油漆刷子,18岁的张明富“飞越群山”,踏上南下广东的漫漫旅途。因为交通不方便,又不舍得花钱,他就靠“扒火车”外出。货运列车靠站时,悄悄地翻进车斗里睡大觉,有时候车皮被卸掉了,再扒下一趟列车,目标一直往南。

那个年代,改革春风初起,市场经济露出苗头,过去“捆在土地上”的农民,开始向外流动“自由找活干”。中国土地上势不可挡的民工潮,涌动在铁路线上,涌向温暖潮湿的“珠三角”,涌向“北上广”,农民兄弟的增收渠道大大拓宽。

广东十年,“手艺人”张明富找活儿干不困难。虽然经常被“炒鱿鱼”,也经常“炒老板”,大厂小店的自由竞争,让“炒来炒去”成为打工仔面临的常态,但是务工收入水平还是水涨船高、节节攀升。1990年前后,张明富在广东顺德一家私人家具厂做技术骨干,月工资有3000元,进入到“高薪阶层”。

逐渐积累打工经验的张明富,带上“会木工手艺”的父亲一起南下,带着家乡的小伙伴一起“扒火车”,颇具“小小领头雁”的气质风范。南下打工的时光里,他结识了后来成为妻子的小老乡李润开,润开小时候父母双亡,17岁独自外出务工,同样具备贵州山里人的一股韧劲儿。两个人在打工路上相携相扶、苦中有甜。

生产线上摸爬滚打,故乡异乡之间的来回奔波,让张明富尝遍了苦辣酸甜,同时肌肉渐渐发达、阅历渐渐丰富、视野渐渐开阔,像雏雁练就了坚强的翅膀。“候鸟一样的日子,有没有落叶归根的一天?”他与妻子商量,“咱回老家吧。”

与走出大山的艰难相比,返乡创业之路更艰难。当泥腿子终于当上了董事长,韧性十足的张明富则是另一番感慨:“艰难苦涩人胜天,返乡创业天地宽”

年复一年,每次回到村里,张明富越发失落惶然:“我吃饱了、穿上鞋子了,有些山里娃还没有鞋子穿。有些娃还像自己当年一样,上不起学。再过十年二十年,大坎村还是这个样子吗?”

1991年,张明富揣着打工攒下的6万元,回了家乡。他找亲戚们商谈,希望大家再筹点款子,一起开个工厂。“拿这点钱开厂?开玩笑还差不多!”一位老表嫂说,“张明富能够在山沟沟里把工厂建起来,我手掌心煎鸡蛋给他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思考再三,张明富投靠在遵义市火车站“卖稀饭”的叔叔,盘了个门脸,搞起副食和化妆品批发的小生意。

最初,由于摸不到门道,接连几个月亏损。“问题出在哪里?”他在书摊上买来一些市场营销方面的书籍,坐在店铺间仔细阅读;又秘密观察、打探别的店铺怎样搞活经营,了解、比较不同进货渠道;还记录每一位顾客的购物表情,追问消费需求,做市场跟踪调查。

“方法找到了”——减少流通环节,不再向本地批发商进货,而是直接到外地厂家进货;用“分期付款”解决自己流动资金不足的难题。这样一来,经营利润蹭蹭往上窜。

有一次,张明富直接到息烽县组织“杨梅罐头”货源,进货送货,连续四天四晚头不落枕,同学、朋友们惊呼:“你实在太拼了,真是个张铁人!”

日积月累,到1998年,总共积攒下二三百万元利润,算是掘到满满一桶金。再次回到家乡团泽镇的张明富,腰杆硬实得多,“还是要办厂”,也正是做批发生意的过程中,他找准了“实业定位”——办化妆品厂。

九十年代了,山村里俊俏的大姑娘小媳妇,还在用洗衣粉洗头、用肥皂洗脸,或者就是“干洗”;长期素面朝天,粉嘟嘟的脸蛋子也会起皱。对于山里人来说,高档的、专业的洗涤与化妆品买不起,低档的又缺货。

有梦想,有资金,有市场,张明富把“几个线头对接上”,贵州梦丽雅化妆品厂应运而生。

厂址是张明富自己选择的,租用团泽镇计生站的房子,租金合理,交通方便;产品的品牌“梦润”是他自己定的,表示要与妻子李润开携手追逐梦想;加工原料,取自于贵州高原、大娄山深处的角角落落;只有加工设备不能含糊,不惜花“巨资”购买引进。

“梦润”系列化妆品,从走地方市场路线、主打中低端市场,到研发出十余种优质中高档产品,为城市消费者“带去山里人的问候”;从租用的旧厂房,搬迁到山清水秀的大坎村自建厂房,乃至不断更新设备、提升技术附加值,一步步扎实迈进。

颇具浪漫情怀的张明富,打出了“用梦润,皮肤嫩”“用梦润,头发顺”一类的广告词,让它伴随着推销员的脚步,伴随产品的覆盖范围,波纹状向外扩散。

2003年,企业发展进入良性轨道,运货车由两辆增加到40多辆。2006年,“梦润”牌系列化妆品和贵州梦丽雅化妆品公司同时被国家高科技质量监督促进委员会评为“全国质量信得过产品”“贵州省著名商标”。2008年,梦润洗发露被评为“贵州名牌产品”。

二十年光阴如梭,打工仔回乡,终于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不仅要经得起摔打、扛得住市场风险,还要担得起责任。团泽镇鹌鹑产业的兴衰史让张明富明白:事业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

时光回到2004年,就在张明富的化妆品经营风生水起的时候,团泽镇的一项支柱产业——鹌鹑养殖,正遭遇重大挫折和考验,直至引起干群矛盾激化。

养殖鹌鹑,原本是各级政府鼓励、带动农民致富的特色产业,团泽镇还专门成立一个鹌鹑养殖协会,引导带动群众养殖。不料协会经营管理不善、市场开拓不力,加之鹌鹑产业风险大、产品周期短,养殖户大多亏得很惨、贷款还不起。有的养殖户痛苦地宰杀了几万只鹌鹑……

汇川区、团泽镇的党政领导急得团团转:“烫手的山芋”谁来接?乱摊子谁来收拾?镇上领导做张明富的工作,希望他办一家鹌鹑公司,通过“企业+农户”的路子,带领乡亲们闯出一条致富路子。

为政府和乡亲们解难,容不得他犹豫了:那就从蒸蒸日上的化妆品市场上“收回一只拳头”,投向鹌鹑产业。

张明富决定自己先把养殖试点搞起来。大坎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他带领企业员工一起安装水电、修路建房,没日没夜地干。孵化出苗季节,又把被子搬进光线昏黑的鹌鹑棚里,与小鹌鹑们一起生活、睡觉。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渐渐有农户回过头来:“你都这样付出了,我们愿意跟着你一起干!”

2005年,张明富用原本准备继续投在化妆品生产上的1000多万元资金,在大坎村成立贵州梦润鹌鹑公司。他判断,仅靠鹌鹑养殖、出售鲜蛋是没出路的,必须搞产业化。他投建饲料厂,降低养殖成本;种植玉米喂养鹌鹑,鹌鹑的粪便用作玉米生产的有机肥;同时搞产品深加工,延长产品保质期,提升产品附加值。

这样一来,“以市场带加工,加工带养殖,养殖带种植”的循环经济模式,逐步成型。“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逐步完善。

看起来顺风顺水,不经意间风雨又飘忽而至。2006年,正是鹌鹑养殖规模再起、蛋品大量上市时,受各地“流感”多发影响,鹌鹑产品滞销,遭受当头一棒。

张明富作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将农户卖不出去的鹌鹑蛋全部回收,并悄悄销毁。这项行动,由公司核心层“秘密执行”。

梦润集团工会主席冉从仙说:“白天大摇大摆去农户家收购鹌鹑蛋,夜晚像做贼似的,选择人烟稀少处,把那些小小的鹌鹑蛋扑通扑通地倒进河里。”为什么“倒蛋”?不能让养殖户的信心再受打击,不能让团泽镇的鹌鹑产业再次垮塌。

起起落落,“张铁人”硬是在大坎村的山沟沟里,建立起贵州省第一个鹌鹑养殖加工全自动生产线:1万平方米鹌鹑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000平方米的职工学习培训活动中心、冷冻库和检测中心,年加工2000吨鹌鹑肉蛋的现代化深加工生产线,年孵化360万羽鹌鹑苗的全自动孵化场,年产5万吨熟化饲料厂,带动大坎村及周围上万农户养殖鹌鹑、种植鹌鹑专用饲料玉米……鹌鹑精肉干、糟辣豆豉鹌鹑、香辣鹌鹑、卤鹌鹑蛋等系列产品,“飞”出大山。公司被国家标准委评为“国家级鹌鹑标准化养殖示范区”,获各类专利30余个,起草了7个鹌鹑养殖地方标准。

两位总理对张明富来信的批示,坚定了他扎根田园的创富梦想。他的政策建议和创业典型案例,也成为国家制定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相关政策的催化剂。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