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要闻 » 新疆和田:“粮农”变“菜农”助脱贫致富

新疆和田:“粮农”变“菜农”助脱贫致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7-08-21  浏览次数:227
导读:“同样种一棚蔬菜,师父卖5000元,我卖3000元,问题出在哪?”49岁的艾合买提托乎提·库尔班尼亚孜一头扎进大棚“面菜思过”。种...

“同样种一棚蔬菜,师父卖5000元,我卖3000元,问题出在哪?”49岁的艾合买提托乎提·库尔班尼亚孜一头扎进大棚“面菜思过”。

种菜20年,艾合买提托乎提第一次有了危机感。眼看村子里男女老少都在“动脑筋”,通过学语言、学技能走上脱贫致富路,他生怕自己一不留神,掉队了。

距新疆和田市区3公里的托万阿热勒村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流动人口多。艾合买提托乎提的“师父”高凤涛,是上世纪90年代来南疆种菜的山东农民,也是改革开放后率先把市场思维带进村的人。

“老百姓常年住在沙漠边缘,不擅长种菜,冬天也很少吃菜。”高凤涛把所有的钱投进蔬菜大棚。隆冬时节,反季蔬菜被市区消费者“秒杀”,韭菜5元一公斤,辣椒30元一公斤,高凤涛月入1600元,相当于当地粮农年收入的一半。

艾合买提托乎提没想到,只要适度改良土壤、引水灌溉,气候干旱、耕地狭小的和田地区也可以大规模种菜。他更没想到,“七月葫芦八月椒”,只要做一个简单的时间游戏,南疆菜农足以收益翻番。面对自家的3亩苞谷地,艾合买提托乎提向邻居高凤涛拜师取经。

选种、育苗、带徒弟,短短几年时间,村里十几户人家变“粮农”为“菜农”,托万阿热勒村的苏开墩菜地、亚布拉克菜地渐成规模。每年秋冬季,喀什、乌鲁木齐等地的菜商慕名而来,一次性蔬菜交易近千吨。

外来师父带本地徒弟,最难克服的是语言关、技术关。高凤涛说:“进入科学种菜阶段,苗床管理、病虫害防护都是专业问题。”同样的土壤,同样的菜种,徒弟超不过师父,只能以“菜鸟”自居。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今年2月,托万阿热勒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结合《村级脱贫攻坚实施规划》,大规模组织国语夜校和职业技能培训班,并邀请外出务工人员开讲座、谈现代文化。驻村第一书记阿不都赛买提说:“富了脑袋,才能长久地富口袋。”

种菜之余,艾合买提托乎提最大的热情就是学国语。当着记者的面,他用尚不流利的普通话向高凤涛“发起挑战”。今年,父子俩齐上阵,共承包19个蔬菜大棚,比师父还多出4个。

“菜鸟”起飞正当时,一畦畦柔弱的辣椒苗、茄子苗泛发新绿,艾合买提托乎提父子俩守着暑日盼冬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2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