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土高原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养育着上亿人口,同时每年要向黄河输送16亿吨泥沙,大量水土流失使这片土地顶着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
种什么才有利于恢复黄土高原的生态?一直以来,答案在“种树”与“植草”间徘徊。
近期,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地球所)研究发现,两万年以来,无论冷期还是暖期,黄土高原的植被均以草为主。这一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论文在最新一期的英国《应用生态学》杂志上发表。
黄土高原曾是草原
孢粉是孢子植物生殖细胞“孢子”和种子植物生殖细胞“花粉”的简称。它们的大小从10微米到200微米不等,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显露出原形。
这些个头毫不起眼的“小家伙”在地质学研究中却发挥着巨大作用。地质地球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姜文英博士及其团队就以它们为媒介,重建了黄土高原的古植被格局。
姜文英与研究团队先后采集了黄土高原6个地方两万年来冷期和暖期的样品。然后,用重液对样品进行分离。“分离后,黄土会落在重液最下层,孢粉则会浮在上面。”姜文英说。
其后,提取孢粉并在显微镜下辨认,就可以区分出它们所属的植物种类,并据此推断出这一时期黄土高原的植被类型。
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处于两万年前左右的冷期——末次盛冰期,还是处于距今1万至5000年左右的暖期——全新世适宜期,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均以草本植物为主。不同的只是暖期植物类型比冷期丰富。
在末次盛冰期,黄土高原植被由蒿属(菊科的一个属)、菊苣—蒲公英型菊科、蓝刺头型菊科、藜科和禾本科组成。
而在全新世适宜期,黄土高原西北部植被由禾本科、蒿属、藜和蓝刺头型菊科组成;东南部植被类型比西北部稍多,主要包括松属、榛属、禾本科和蒿属等,此外还有大量中华卷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