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宁夏平原的稻田一片青翠,微风拂过,稻浪滚滚。在这片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土地上,一幅别样的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参加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盘锦分会的嘉宾们穿行于光合国家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的田埂上,眼前的一幕让他们啧啧称奇:清澈的田水中,一只只青背白肚的河蟹在稻株间自在游走,时而挥舞蟹螯,时而潜入水底;天空中,无人机精准地盘旋投喂,科技感与田园风光完美融合。
“盘锦稻蟹综合种养模式已经推广到我们宁夏,让近10万亩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金粮仓’!”宁夏渔业产业协会会长赵峰站在田边,望着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感慨万千。这句发自肺腑的赞叹,背后是一个跨越1800公里、历时十余载的“河蟹西行”故事。它不仅是盘锦一项农业技术的成功输出,更是东西部协作、盐碱地综合利用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从辽河三角洲到塞上江南,小小的河蟹,正以其独特的生命力,编织起一条连接两地人民、协同共富的“金色走廊”。
源起盘锦——“一水两用”的绿色革命
盘锦,河海交汇,沃野千里,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率先在全国攻克了河蟹人工育苗和稻田养殖技术,为河蟹养殖的大规模推广奠定了基石。如今,盘锦稻田养蟹面积已达97万亩,成为全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典范。
“稻蟹综合种养模式”打破了传统单一农业种植的局限,在同一块稻田中构建起一个微型生态循环系统。河蟹以水中的害虫幼体和杂草为食,其粪便及残饵又成了水稻的天然有机肥料。这种“水稻护蟹、蟹吃虫饵、蟹粪肥田”的天然食物链,不仅大幅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保障了食品安全,更实现了土地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最终,“稻因蟹而优,蟹因稻而肥”,品质卓越的盘锦大米和盘锦河蟹双双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享誉全国,完美诠释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内涵。
盘锦市的河蟹人工育苗最早可追溯到1984年的盘山县,但当时未能形成规模。真正的突破发生在1990年,时任大洼县河蟹开发增殖站站长的李晓东,受命利用300立方米水体育苗室,投身于河蟹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他在荣兴乡斗沟子村村民李宝奇家的4亩稻田里投放了三斤半蟹苗,进行了一场改变命运的试验。短短三个月后,稻田产出河蟹600公斤,盈利1万多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试验的成功,标志着“蟹稻共生”种养模式的正式诞生,李晓东也因此被誉为“稻田养蟹第一人”。
模式的成功推广,离不开优良品种的支撑。2011年,由李晓东创办的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成功育成我国首个国审河蟹品种——“光合1号”。该品种成蟹平均体重、成活率较辽河野生河蟹分别提升25.98%和48.59%,性能优势显著。这一品种的诞生,为稻蟹模式走向全国,特别是走向环境更为复杂的西北地区,提供了“硬核”的种源保障。
而盘锦河蟹“西行”宁夏的契机,则源于一次高瞻远瞩的考察。2008年9月,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武(已故)受邀参加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典。在考察了宁夏的水产养殖现状后,他敏锐地指出:“宁夏可以发展稻田养蟹。”这一建议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宁夏农业部门的强烈反响。他们迅速组织科技人员前往辽宁盘山学习,并于2009年在贺兰、青铜峡、灵武等地开展了1000余亩的稻田养蟹试验。一场跨越地域的农业协作,就此拉开序幕。
扎根塞上——技术移植与本土化创新
一项外来技术要在异地生根发芽,离不开“传帮带”式的精心培育。2009年4月,盘锦大洼县新兴农场腰岗子村支部书记、养蟹带头人吴祥玉,受辽宁省农垦局选派,在宁夏举办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班上授课。他不仅带来了盘锦的先进理念,更亲自来到贺兰县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指导。他的真诚与专业,打动了当地的农业合作社和农民,双方一拍即合,由吴祥玉提供盘锦苗种和技术指导,宁夏的稻田养蟹试验当年便取得了成功。
这次成功的合作,如同点燃了星星之火。此后,宁夏与盘锦的稻蟹养殖交流愈发紧密。一批批盘锦的养蟹大户带着苗种和技术来到宁夏,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将宝贵的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出去。2010年3月,盘山县人民政府更是派出专家服务团,深入宁夏多个市县的养殖示范区现场指导,并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负责技术人员的选聘、蟹种选购与运输,确保了技术支持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如果说初期的推广是“民间自发”,那么“光合1号”的引入则是“战略升级”。2013年,在一次中国渔业协会的会议上,宁夏渔业协会会长赵峰与盘锦光合蟹业董事长李晓东不期而遇。谈及宁夏发展稻蟹产业急需引进优良品种,两人一拍即合,迅速达成了合作意向。自此,性能卓越的“光合1号”正式大规模落户宁夏,为当地稻蟹产业的腾飞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宁夏气候干旱少雨,稻田水蒸发速度快、蒸发量大,这与盘锦湿润的环境截然不同。直接照搬盘锦模式,河蟹的生存和生长都会面临严峻挑战。面对这一难题,盘锦光合蟹业的技术员与当地农户没有退缩,他们共同商量、反复试验,最终找到了破解之道。
他们创新性地改进了盘锦模式中“不挖环沟或使用窄环沟”的做法,在稻田中加宽并加深了环沟。这一小小的改动,却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不仅有效解决了稻田保水问题,还大大增加了河蟹的生存和生长空间。河蟹的规格和产量得到稳定提升,经济效益自然水涨船高。这种引进新品种与共同开发新技术相结合的模式,迅速得到了周边农户的认可和效仿,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更适合西北干旱地区的“宁夏稻蟹模式”,促进了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
共生共富——从“金粮仓”到“生态样板”
经过十余年的实验与推广,盘锦稻蟹综合种养模式已在宁夏深深扎根,并发展演变为水稻、鱼、鸭、螃蟹、田螺等和谐共生、立体种养、一田多用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最直观的改变,体现在农民的收入上。
“品质好,上市早,价格自然高。”赵峰会长算了一笔账,由于技术到位,宁夏的河蟹上市比其他地区早一个月,每斤可以卖到60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硬通货”。“稻蟹综合种养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每亩可增收500多元,现已成为助力宁夏农业高效、农民增收的好项目。”如今,宁夏每年70%的蟹苗仍由盘锦“娘家”供应,这条跨越1800公里的“河蟹走廊”,真正成了两地人民的致富路。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宁夏引黄灌区部分土地存在盐碱化问题,曾是“地难种、水难养”的贫瘠之地。稻蟹综合种养模式的推广,为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推广,不仅破解了盐碱地治理难题,更构建起‘生态—产业—民生’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贺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卫宇星介绍道。水稻的生长可以有效吸收和降低土壤盐分,而河蟹的活动则能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和有机质含量。昔日的盐碱地,在稻蟹共生系统的滋养下,逐渐变成了“稻丰鱼肥”的生态良田,实现了从“生态负债”到“生态资产”的华丽转身。
盘锦河蟹的“西行”,其意义早已超越了农业技术本身。它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交融与理念传递,将东部地区先进的绿色发展理念植入西北大地,激发了当地农民的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它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河蟹产业已成为我国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而稻蟹综合种养模式,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中国渔业协会河蟹分会会长李晓东的总结,正是对这场跨越山海的农业协作最好的注脚。从盘锦到宁夏,一只小小的河蟹,连接起的不仅是两个地理坐标,更是共同富裕的梦想与绿色发展的未来。这片“生金”的稻田,正以勃勃生机,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