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万象 » 地名经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之引擎再造与路径探索

地名经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之引擎再造与路径探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25-11-11  作者:王胜三  浏览次数:0
导读:地名,作为承载历史记忆、文化认同与空间标识的独特符号,在人类文明演进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十五五”规划编制在即,如何将地名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亟待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

地名,作为承载历史记忆、文化认同与空间标识的独特符号,在人类文明演进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十五五”规划编制在即,如何将地名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亟待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地名经济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推动区域特色化、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驱动相得益彰的战略选择。

今年以来,中国地名学会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深刻认识到地名经济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统一性,以期破解区域发展同质化、激活特色动能。现结合学科研究与实践成果,提出纳入“十五五”规划的系统建议。

一、地名经济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契合

“地名经济”基本定义由中国地名学会提出,是地域经济运行的一种模式,依托地名文化资源,通过产业融合与价值转化推动区域发展。其核心在于将无形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有形的经济价值和创新动能。这种转化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产业升级为方向,强调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地名经济恰恰能够为此提供文化赋能,通过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降低创新要素流动成本、实现资源高效整合,为新发展格局注入持久动力。

新质生产力发展需避免技术同质化陷阱,而地名承载的独特历史文脉恰好提供破局关键,因为文化辨识度能够构筑差异化的竞争壁垒,这种效应是单纯技术竞争无法企及的。中国地名学会在推动“地标产业赋能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地名作为“要素聚合器”的独特价值,为新质生产力所需的“科技创新密度”提升创造条件。

从理论维度看,地名经济构建了“文化资源-产业载体-价值转化”的三维框架。文化资源是基础,包括地名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传说故事等;产业载体是关键,涵盖特色农业、文旅融合、数字创意等新兴业态;价值转化是目标,通过品牌培育、技术赋能、模式创新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北京小汤山整合温泉地名资源发展康养产业,即彰显地名对生产力布局的优化作用。这一框架为理解地名经济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联系提供了学理支撑。

二、地名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基于地名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可构建三条清晰的实践路径:

其一,“地名+产业融合”路径。以地名文化为品牌赋能,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升级。具体包括发展“特字号”地名标志性农产品,打造地域性产业品牌,培育地名文化创意产业等。在中国地名学会的过往实践中,江苏滨海白首乌、浙江金华金线莲等案例,正是通过挖掘地名文化内涵,实现了产品价值提升和产业升级。

其二,“地名+科技创新”路径。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而将地名承载的文化信息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拓展创新应用场景是应有之义。重点包括建设地名文化数字平台,协同智慧邮政物流,推动数据要素跨域流通等。通过数字孪生、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构建“数字地名经济一张图”,可实现文化传播、旅游引流与产品销售的有机结合。

其三,“地名+区域协同”路径。利用地名脉络连接不同区域,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可通过串联区域性主题线路,构建“点-线-面”创新格局,破除市场分割壁垒。比如,中国地名学会提出“泛淮扬地区”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又比如,以大运河、丝绸之路等历史走廊为纽带,规划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和产业带,形成发展合力。

三、推进地名经济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举措

为确保地名经济在“十五五”时期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可以采取以下战略举措:

首先,开展全国地名文化经济价值普查。超越简单的地理信息统计,深度挖掘地名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产业关联,建立包含文化独特性、品牌潜在力、产业关联度等多维度的价值评估体系,为优先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其次,实施“地名经济”赋能品牌培育计划。这可以视为上述“地标产业赋能计划”的升级和深化。选择一批文化底蕴深厚、产业特色鲜明的地区开展试点,将地名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包装宣传、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全过程。同时强化科技与金融支撑,鼓励应用区块链溯源等新技术,引导金融资源向特色产业倾斜。

再次,构建“地名文化”数字化应用平台。整合地名信息、文旅资源、非遗项目等数据,开发“地名文旅线路规划”等数字化应用,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当然,这是“地名+科技创新”路径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

最后,完善协同发展与权益平衡机制。探索建立“地名品牌”授权使用和利益反哺机制,确保原产地社区和传承人群合理受益。同时加强对地名标志性产品商标、集体商标的保护,防止滥用和冒用。

四、将地名经济融入“十五五”规划编制的政策建议

将地名经济融入“十五五”规划,需要在国家层面进行系统设计。在推出上述各项举措的同时,建议设立“地名文化与特色经济培育”专项,鼓励地方开展试点,配套财政、金融与土地支持政策。同时,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地名文化与乡村旅游、数字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深化“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中国地名学会今后将继续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推进《中国地名发展史》系列丛书的编撰,推动乡村地名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形成多个具有示范效应的地名经济实践案例,纳入“地名经济实践案例库”,为地名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提供学术支撑和实践参考。

总之,地名经济作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文化引擎,其独特价值在于将沉淀在中华大地无数个地名里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滋养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沃土。在“十五五”时期,通过系统谋划、科学布局,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作者:王胜三 系中国地名学会会长 陈士国系中国地名学会执行会长、代理秘书长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