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清远市所辖英德市电子商务产业考察时强调指出,要下功夫解决广东城乡发展二元结构问题,力度要更大一些,措施要更精准一些,久久为功,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如何让短板变“潜力板”?
向改革要动力,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最根本的就是向改革要动力,从破除城乡二元分割下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激活乡村振兴“土地、资本、人才”要素供给,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拓展农村发展空间。要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不断增强农村发展后劲。要创新农村制度供给,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向创新要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鼎新带动革故,创新决胜未来”。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就要厚植乡村创新动能,科技引领,双创驱动,推进农业农村发展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向创新要动力就要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建强乡村人才振兴“制度引擎”。要打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最后一公里”,育优配强村级组织“领头羊”,孵化“新农民”,培塑 “带头人”,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建强“本埠”人才支撑。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引进的顶层设计,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处理好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的关系,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接好“外埠”智力。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盯短板,深化农村科技体制改革,拆除“篱笆墙”,破除“繁文缛节”,校正“指挥棒”,突出实践实干实绩导向,全面激活创新细胞“活力因子”,让精英人才在乡村舞台上大施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
向绿色要动力,走美丽经济发展道路。天蓝、地绿、水清,自然动态、宛若天籁,绿色是乡村的底色。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就要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向绿色要动力,推动乡村绿色生态形成新的消费升级动能、经济增长动能和创新发展动能。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做好“特”字文章,树好“金”字招牌,留住绿水青山之“魂”,发展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的优势。要注重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异,守住历史沉淀之“根”,深度挖掘乡村积淀的历史人文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发展乡村创意农业、特色文化,让美丽经济更添魅力。要因势利导,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绘就百姓富、生态美、文化兴与万家和的壮美乡村画卷。
向结构要动力,走质量兴农发展道路。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所在。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就要坚定质量兴农发展道路,向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要动力,在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增强有效供给上下足功夫。要构建起权属清晰、权能完整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创新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实现形式,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要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深化农旅、文旅融合,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延伸产业链,拉长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要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让农业融入现代市场经济体系。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领导,遵循乡村建设规律,把握乡村禀赋差异性,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让这个农业农村这个最大的短板变成“潜力板”,不断开创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