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要闻 » 改革开放40年: 大连农业喜变迁 成果丰硕换新颜

改革开放40年: 大连农业喜变迁 成果丰硕换新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8-12-06  浏览次数:347
导读:时间是最真实的记录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四十年来,大连市农业...

时间是最真实的记录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四十年来,大连市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收入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农”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大连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大连市农业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农业效益普遍提高,农村社会繁荣稳定,农民收入持续攀升。1998年,全市农林牧副渔总产值达185.7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3倍,平均每年递增7.1%。

进入21世纪以后,全市农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一号”文件,保护农业生产,支持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促进了农业全面发展。2004年,大连市取消了农业税,并开始对农业进行补贴,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全市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农产品供给充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2007年,全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达到了444.93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8.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369元。

近年来,大连市提出了建设都市农业的战略,制定了《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持续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开发拓展生产、生活、生态和人文功能,大幅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水平、社会服务水平、生态保障水平、区域和谐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能力。十八大以后,全市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达到983.2亿元,比2007年又翻了一番,比1978年增长了20倍,据农业部发布的《2017中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报告》,大连市都市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指数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位居第4。

二、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成效显著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全国农村改革的帷幕。大连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大胆解放思想,开始了农村改革的破冰之旅。

从1979年开始,全市1.1万个生产队普遍推行了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统一经营联产到组(户)、小段包工、定额计酬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同时,贯彻“农林牧副渔同时并举”方针,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农村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1983年,大连市开始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这一承包形式,90%的农户获得了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由于放开了农产品价格及购销渠道,兴办农村集贸市场,鼓励农民进入流通领域,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1983年末,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要求,全市农村顺利完成了政社分开,共成立124个乡、1525个村民委员会和1.1万个村民小组,从而结束了严重束缚农村经济发展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政社合一的政治体制。

1986年,全市在具有一定集体资产存量的乡镇实行农村股份合作制试点工作。同时,调整农村经营结构,提出“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发展城乡经济,打破工农界限和城乡壁垒,发展乡镇企业”,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为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积极稳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1996年和1998年,市委市政府分别下发了《关于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指导全市农村顺利完成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2004年,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规范和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从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基础、原则、条件、形式、程序、价格及管理等方面作出了严格规定,纠正了经济发展中一些地方出现的在土地流转上侵害农民利益的现象,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权益。至2007年,全市完成第二轮土地承包面积420万亩,79万户农民签订了30年承包经营合同,均占应延长承包期面积和户数的100%,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8.6万亩。

进入21世纪后,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大连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纲要》。在坚持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同时,大胆实行新一轮农村改革的探索与创新。2002年起,由市、县两级财政提供经费,实现了农业技术推广员、动物防疫员、护林员“三员”进村,市财政出资加强对乡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耕作水平。2007年,《大连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财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至2007年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714个,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十八大以来,大连市以“三权分置”为主线开展了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2014年以来,大连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2016年年底基本实现了全市660万亩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全覆盖。截至目前,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和建立登记簿65万份,占确权农户的97%,开展颁证54万份,占确权农户的80%,切实做到“确实权、颁铁证”;土地流转面积累计147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初步构建农业共营制经营模式,全市创建农业共营制试点5个,组建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25家,入社农户3600户,入社面积2.3万亩,培训农业职业经理人95人,共营制采取“保底收益+二次分红”,实现了共营共享目标。

三、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农民家庭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迅速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加,198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8.4元,比1978年年增长1.2倍。1985年人均纯收入达567元,比1984年增长8.4%。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商品生产迅速发展,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大大加快,1991年农民纯收入比1990年增长19.6%,1995年比1994年增长26.1%。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30.89元,比1985年增长5.1倍,年均递增14.9%。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369元,比1998年翻了1.4倍。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7717元,较2008年翻了一番。2017年,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60元,继续位居辽宁全省首位,增长幅度连续10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从恩格尔系数看,改革开放初期,大连市农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达到60%左右,1998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6.4%,2017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到40%左右,已经接近了小康社会的水平。

四、菜篮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40年中,老百姓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自家餐桌的变化。从计划经济凭票购物,到各国料理珍馐食之不尽,餐桌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大连市蔬菜产业发展迅速,由供不应求到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品种日益丰富,质量不断提高,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初期,为保证市民生活需要,市政府要求菜区每位劳动力必须达到0.13 公顷的蔬菜播种面积。1988年,大连市政府启动实施菜篮子工程,蔬菜产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总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1990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51.45万亩,完成蔬菜总产量104.4万吨。2000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61.5万亩,完成蔬菜总产量223.4万吨。2007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60.15 万亩,蔬菜产量达到260.5 万吨,产值实现37.3亿元。蔬菜生产形成了以金普新区、旅顺口区为核心的近郊叶菜优势产区和以北三市为主的设施蔬菜优势产区,蔬菜生产实现了栽培品种互补、上市档期不同、区域协调发展。为有效缓解淡季蔬菜供求矛盾,从上世纪70年代,大连市瓦房店农民采用日光温室在冬季生产黄瓜,在全国开创了利用太阳能进行反季蔬菜生产的先河。历经40余年的砥砺奋进,设施农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化蝶之旅”,目前设施农业已成为大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为加快推进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连市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推进设施蔬菜转型升级。2017年,大连市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17.4万亩,产量达到70万吨,为全市老百姓在任何季节都能吃上新鲜、绿色的蔬菜提供了坚强保障。围绕蔬菜产业发展,全市已认证无公害、绿色品种达到143 个,面积1.02 万公顷。产量32.7 万吨,培育出“绿晨”“绿缘”“金科”“旺春”等一批知名品牌,蔬菜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五、畜牧业发展迅速

农村改革为全市畜牧业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20世纪80年代,全市肉、蛋、奶年平均产量分别为11.2万吨、5.66万吨和3.29万吨,90年代则分别达到21.44万吨、11.93万吨和5.07万吨。2001年以来,全市大力实施畜牧业标准化饲养小区建设,加大了对国内外畜牧业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力度,发展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畜产品产业化经营,实施了以提升畜产品质量为中心的品牌兴牧工程,提高了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007年,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3.5万吨、20.1万吨和13万吨,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分别为75.2公斤、34.8公斤和22.5公斤,其中肉、蛋人均占有量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 倍和1.6 倍。畜牧业产值达到124.11 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比重的27.9%。2017年,全市生猪饲养量达到451万头,牛饲养量31万头,羊饲养量94万只,分别是1978年的1.8倍、1.6倍、10.2倍;家禽饲养量更是突破3.2亿只,是1978年的84.5倍。肉类、禽蛋产量分别达到72万吨、25万吨,是1978年的6.4倍和98.8倍。大连市畜产品消费格局也实现了由极度短缺——自给自足——批量外销的历史性跨越。按照全国人均年消费肉类29公斤、蛋类16公斤、奶类36公斤计算,大连市年消费肉类19.4万吨、蛋类10.7万吨和24.1万吨(我市人口669万),自给率分别为369%、231%和24.5%。充裕的肉、蛋、奶资源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满足了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更有很多优质畜牧产品已走出大连,远销国内外。伴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和大连市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大连市的畜牧业保持了稳步健康的发展,2017年畜牧业产值突破186.9亿元,占全市农业产值的19%,发展成为大连市的优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

六、水果生产重振雄风。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本地水果结构单一、品种老化,加之外来果品大量进入大连,一度使主要依靠 “小国光”占领市场的大连水果业受到冲击。20 世纪80 年代,全市水果年平均产量仅为41.8万吨。从90年代后期开始,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市政府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引进大批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果园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迈进,全市果业得到长足发展。20 世纪90年代,水果年平均产量为73 万吨。2007 年,全市水果栽植面积发展到121.165万亩,其中苹果63万亩,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位,水果产量达到121.7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2.3倍,产值实现33.1亿元,水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十八大以来,全市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这一核心,扎实推进都市型现代果业发展,扶持和引导水果生产向规模化、特色化、设施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苹果、大樱桃、桃和小浆果四大优质水果生产基地规模显现,沈海高速、丹大高速和哈大铁路沿线三条设施水果产业带已现雏形,苹果、桃、大樱桃、蓝莓、草莓“五朵金花”全面绽放。2017年,全市水果产量达到159万吨,人均水果产量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大连市注重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水果产业优化升级速度加快,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等前瞻性和关键性项目得到探索实践,安全控害灯、果园生态网等标准化技术应用面积不断扩大;注重发挥本地气候优势,加强优势水果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樱桃、蓝莓等高附加值水果,水果质量大幅度提高;注重水果品牌推广,“大连大樱桃”、“大连苹果”、“金州大樱桃”、“金州黄桃”、“瓦房店小国光”、“普兰店棚桃”和“旅顺大樱桃”“瓦房店黄元帅”、“瓦房店红富士”相继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和农业部水果地理标志认证。水果产业化发展的空间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放大,水果成功打入德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高端市场,干鲜果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七、粮食产量连创历史新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大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稳定粮田面积,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土壤肥力,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全市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收成靠天的状况。进入21世纪以来,全市在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的同时,通过提高单位产量,调整内部结构,发展高产高效品种,确保粮食安全,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粮食生产逐步登上新台阶。20世纪80年代,大连市粮食平均年产量为103.6万吨,90年代达到113.4万吨。进入21世纪,粮食总产和亩产连年创出新高。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62.5万吨,亩产达到382.8公斤,总产量、亩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随着粮食品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2007年,全市农村高油玉米、高蛋白玉米、高淀粉玉米、甜玉米、鲜玉米、青饲玉米等专用特种玉米发展到6万公顷,优质水稻2.97万公顷,高油大豆3.47万公顷,优质(脱毒)薯类0.53万公顷,优质小杂粮1万公顷。玉米优良品种普及率达98.5%,优质水稻品种应用率达到100%。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连市政府多管齐下,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大力改善耕地质量、农田灌排等农业基础设施,克服坡耕地多、土层薄等先天不足,引导农民规模化经营等多种方式发展粮食生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2017年,全市粮食总产24.4亿斤,平均亩产300公斤,比1978年分别增长了15.3%和24.7%。其中,玉米平均亩产316.2公斤,比1978年增长5.5%;水稻平均亩产407.8公斤,比1978年增长15.5%。

八、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20世纪90年代,全国农产品实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业发展进入数量与质量安全并重,更加注重质量安全并提升农业效益的新阶段。2001年农业部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大连市委、市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纳入每年市政府为民所办实事之中,并于2002年初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大连市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大幅提升,农业部检测,大连市从85.5%上升到2006年92.4%。200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上升,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大连市委市政府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为抓手,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绿色发展,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农业发展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努力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更大提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优质农产品消费需要,并取得进展和成效。截止2017年底,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总数达到1257个,拥有农产品地理标志58个,有效期内辽宁名牌农产品达到38个,占全省总数31%,居全省各市首位。大连大樱桃、大连苹果、大连海参、大连鲍鱼、大连河豚成为市域范围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大连市被中国园艺协会樱桃分会授予全国首家“中国优质大樱桃示范区”称号;瓦房店小国光苹果荣登全国名优果品区域公用品牌榜,入选“2016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苹果区域公用品牌”。2016、2017年农业农村部连续2年致信大连市市长提出表扬。2016年,瓦房店市被农业部命名为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旅顺口区、庄河市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单位。2017年农业部监测中,我市农畜水平均监测合格率达到99.7%,位居全国前列。

 

九、农业机械化程度全省领先

改革开放后,农业机械的经营、使用发生了重大变化。全市农机化使用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体多层次、多渠道共同兴办的局面。1985年末,全市从事农机作业的专业户、重点户、兼业户有1.39万户。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农业机械化有了长足发展,农业机械的装备水平和作业能力得到新的提高。1990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98.1万千瓦。200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230.1万千瓦。近年来,由于实行了“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新机具推广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开展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工作,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机械化,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为大连市农业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对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2007年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07.1万千瓦,全市农用车辆达到7.78万台(辆),拥有拖拉机3.4万台,各种作业机具5.74万台,拖拉机与作业机具的配套比例达到1:1.67。全市拥有固定资产10万元以上的农机专业户656户,机械耕整地达到22万公顷,机械化播种完成12.3万公顷,机械化收获完成4.3万公顷,上述三项指标分别占到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的77.7%、43.5%和15.2%。全市农机作业量达到442.6万公顷,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3%,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十八大以来,大连市农业机械化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主要农机装备数量稳步增长,装备结构更加合理,2017年,全市累计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00多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2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