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困惑
家庭农场,竞争力在哪里?
迄今为止,袁权的龙潭家庭农场已投资500万,其中大部分是他的父母帮忙借到的,而这,还是刚刚开始。盘子大,见效却慢,如何发展就成了摆在袁权团队面前的难题。袁权的搭档为此摔门而出。
袁权搭档的观点很主流,生产果蔬就要走高端路线,往大城市销售,攫取高额利润。在销售上,可以搞深加工,可以弄社区配送,可以玩农超对接,还可以在沿海搞直销。在其搭档看来,“两个大学生回家要不弄高端的,那不真成了农民?”
与搭档意见相左,袁权考察多地后认为,高端营销中的大部分都在探索阶段。自认为有商人思维的他,更看重如何快速挣钱。袁权主张走中端路线,他以曾经做过的一笔生意举例说,本地只能卖到1.28元每斤的番茄,被他包装后,以3.4元每斤的脱手价卖到广州。照这样的差价,亩产一万至两万斤的番茄也能获得不菲利润。
两人为长远定位争执不下。最凶的一次,两人争吵两天一夜后闹翻,袁权冲着搭档爆粗口,搭档则摔门而出。没过多久,袁权在网吧找到了搭档,两人在路边喝了很多酒。最终达成妥协,以走中端路线为主,迅速回笼资本,部分产品走高端路线,打出自己的牌子。
可要说到牌子,袁权还是充满了困惑。“农业具有太强的可复制性,今天我包片地种菜外卖,靠的是渠道占领,要是其他人也有了渠道,我们又该如何亮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而要抛开品牌塑造盲区,就规模化、集约化和商品化而言,袁权认为自己的农场会是佼佼者。
数倍于困惑的正能量还有干好农场的热情,袁权的话里会不时蹦出是褚时健卖励志橙的故事和迟宇宙起起伏伏的人生。
对话袁权
褚时健的经历鼓励我走到现在
华西都市报:你说喜欢看传记,心中的偶像是谁呢?
袁权:我最欣赏的莫过于“烟草帝王”褚时健,在他60多岁时,坐拥年创利税近200亿的红塔帝国,却因贪污被判处无期徒刑;出狱后,他二话没说带着老婆上山种橙,84岁时再次成为拥有35万株冰糖橙的亿万富翁。创业中有很多次非常艰难,我也背负了很多债务、各种压力,可每次想要放弃的时候,我都会想到褚时健,他百折不挠的精神一直激励我继续创业。
延伸阅读
家庭农场井喷式爆发
据国家农业部6月4日发布的公告称,农业部的首次全国家庭农场发展统计调查显示,国内家庭农场已初具规模。截至2012年底,在全国30个省、区、市共有家庭农场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
2012年全国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为1620亿元,单个家庭农场的平均收入达18.47万元。
记者手记
“空壳”农村大有可为
从农村跳出来,在大城市挣大钱,又回到农村扎根。袁权的“过山车”式就业路径显示了他对农村做出的“大有可为”的判断。当下,大批青壮年离开农村,留下的农村多是一个个老弱病残居多的“空壳”。这种形势正需要有知识的大学生“回流”到农村,东突西进,运用或创造大把就业机会,撑起农村一片蓝天。
正如袁权感言,大学生就业,除了“当官”与“做生意”外,还有回乡当农民这个“第三条道路”。这条道路,少了一些灯红酒绿和觥筹交错,却多了一种用专长带领农民发家致富的胸怀;少了一些世俗眼光中的体面,多了一些未知的变数,也多了一些外人难以看到的艰辛。可正是这种变数与艰辛,为一些人提供了自我价值实现的空间。
顺应政策,扎根农村,有一群人,正在挺身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