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安徽省召开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新闻发布会,具体解读安徽省委省政府近日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的指导意见》。根据该意见明确到2030年,安徽省粮食产能稳定在930亿斤。到2035年,全省粮食产能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全省耕地面积稳定在8115万亩以上,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7143.56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070万亩以上,粮食主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彰显;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5%以上,选育一批突破性粮食作物新品种;优质专用水稻、小麦种植面积占比达到95%,粮食生产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比达到70%,全省粮油加工业产值达到5500亿元。重点包括五个方面任务:
切实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推进工程。以山区、丘陵、采煤塌陷区、江淮分水岭地区、淠史杭灌区等为重点,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标准,亩均财政投资分区分类提高到3000元。结合实际做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作。健全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县级财政足额安排管护资金,省、市财政奖补支持,确保电、井、泵、路、渠等设备正常运转。到2035年,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以上;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建设大型灌区16个、中型灌区42个,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472处。加快沿淮沿江涝区排涝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抗灾生产能力。建立健全水源到田间、田间到沟渠的灌排体系,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到2035年,全省新增灌溉面积695.5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730.8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2;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细化安排粮食种植面积任务,落实到主体和田块,确保国家下达的粮食种植任务全面完成、面积只增不减。实施好大豆产业振兴计划,集成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统筹好口粮和饲料粮生产,制定青贮饲料收储工作方案,实行审核备案管理;加大突破性品种选育攻关力度。支持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组成育种攻关联合体,运用分子设计育种等先进技术,小麦围绕抗赤霉病和穗发芽,水稻围绕丰产、优质、多抗、适于轻简化种植,玉米围绕耐密、抗逆、丰产、稳产、宜机收,大豆围绕高产、稳产、高油、多抗等育种方向,选育优势明显、特点突出的突破性新品种。到2035年,选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全省四大主粮作物实现2轮品种更新换代;加快建设种业之都。依托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建设生物育种安徽省实验室、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等高能级研发平台,争创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建设大蜀山种业创新中心,做好生物育种前沿技术研究。建设现代种业产业园和产业集群,支持合肥建设种业“双百产业园”,支持合肥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开展种业企业扶优行动,培育一批种业龙头企业,推动一批种业企业上市。
切实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抓好粮食生产大中型智能机械、小型轻便机械“一大一小”机械的研发推广,按照优机优补原则,做好农机购置与报废更新补贴工作,重点推广应用大马力拖拉机、高性能免耕播种机、智能抛秧机、插秧机、高效植保机械等先进高端机具。落实各项机收减损技术措施。到2035年,全省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占比达到50%;开展育秧中心、烘干中心、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支持水稻生产大县因地制宜布局建设水稻集中育秧中心。统筹推进烘干中心(点)新建和改造提升,构建烘干点与烘干中心相结合的产地烘干体系。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合理布局建设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到2035年,全省建成育秧中心800个以上、烘干中心800个以上、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000个以上。
切实用好现代农业科技。集成推广粮食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做好粮食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四新”技术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集成应用,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由点连线成面推广应用。开展粮食作物绿色高产高质高效行动,挖掘地种肥药全要素、耕种管收全环节的增产减损潜力,重点集成推广全程机械化、节水灌溉、全生物降解膜、保护性耕作、科学用肥施肥、病虫草害防控等综合配套技术。推进粮食生产数字化改造升级,建设数字农场,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物联网等手段,动态监测种植类型、种植面积、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灾情病虫情,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升粮食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到2035年,全省主推粮食生产“四新”技术120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2%;夯实农技推广体系。做好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工作,健全县乡农技推广机构,配齐专业技术人员,提升装备、经费保障,抓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业务培训,充分发挥种粮大户、专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作用。依托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组建一批科技特派团,建设一批粮食生产类科技小院;开展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产粮大县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到2035年,建设粮食高产指挥田和精耕细作标杆1000个,示范带动全省粮食生产大面积均衡增产。按照“单种、单收、单储、专用”要求,抓好“按图索粮”和订单式生产,实现粮食生产优质专用。到2035年,全省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提高22%,亩均产量达到912斤;做好粮食生产防灾减灾。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体系,提升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水平,建设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和100个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固定作业点。聚点成网建设农作物病虫害田间监测点,做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物资储备,推进粮食作物生产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到2035年,全省粮食生产气象灾害实际损失率降低1个百分点。
切实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开展优质专用皖粮精深加工“双招双引”行动,实施一批大型粮食精深加工项目,打造稻米、小麦、玉米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建设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积极支持一批集粮食生产、加工、储备、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做大做强。到2035年,全省粮油加工业产值达到5500亿元,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达到2000家,其中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70家,50亿元以上的15家,100亿元以上的5家;创响皖美粮食品牌。大力发展粮食类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以“皖美农品”“皖美粮油”为重点,大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安徽粮油品牌体系,提升安徽粮油品牌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支持产粮大县建设放心粮油、预制菜、主食厨房供应体系,拓展直供直销、会员配送、消费体验、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到2035年,全省粮食类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达到3000个,打响芜湖大米、巢湖大米、怀远糯米、涡阳小麦等一批皖美粮食品牌,“中国好粮油”产品达到60个,安徽粮油产品在沪苏浙市场占有率达到35%;推动循环绿色发展。推进“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促进农业有机废弃物全利用、利用全覆盖、复合利用全循环。到2030年,全省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40%,肉牛饲养量力争达到500万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200亿。以沿淮、沿江行蓄洪区洼地为重点,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到2035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800万亩。
积极培育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支持种植经验丰富、经营能力强的种粮大户增加种植面积,扩大种植经营规模。优先将符合条件的种粮大户发展成家庭农场,规范提升粮食生产类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支持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领办、创办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入股分红、订单收购、打工就业、技术指导等联农带农机制。到2035年,全省发展50亩以上种粮大户18万个、粮食生产类家庭农场12万个、粮食生产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万个;培育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广菜单式、订单式、全过程托管等多种服务模式,带动更多小农户发展粮食生产。推动各类服务组织联合合作,组建粮食生产服务联合体,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全环节覆盖。开展粮食社会化服务规范化试点,全面提升服务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到2035年,全省粮食生产类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3.5万个。
为确保意见的落实,还配套了系列政策保障和组织架构。同时出台了建设规划,实施“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六大工程,共安排28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6406.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