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价格未来10年走势
未来十年,我国粮食产量将随技术进步、单产提高而稳步增长,但是人口增加、消费升级也将带动粮食消费逐年提高,粮食供需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在品种结构上也将存在明显差异。
并且,对进口粮食的依赖度可能进一步上升。
随着我国粮食进口量的增加,国际粮价上涨所形成的输入型价格压力也在增大。表现如下:
最显著的是由于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而引起的油脂油料输入型价格压力的增大。我国对植物油和油料进口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大豆、豆油和棕榈油的进口过多、增长过快。多年来,国家对国产油料加工产业基本未给予扶持,油料品种多元化开发力度不够,加上进口油料油脂的冲击,导致近年国产油料榨油量急剧下降。近年来植物油以及油料进口数量快速增长,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60%,给保障食用植物油供给安全带来很大风险。
其次,国内玉米价格变动与国际市场的共振预计将逐年提高。2010年以来,我国玉米在时隔15年之后再次成为净进口国,当年进口量为157万吨,占当年国内玉米产量17725万吨的0.89%。2011年进口量175万吨,占当年玉米产量19278万吨的0.91%。预计2012年进口量将达到550万~600万吨,占当年产量比重约为2.73%。有机构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玉米进口量将达1000万吨,甚至更高。届时国内玉米价格的变动也将较现阶段更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
而小麦进口数量虽然增加,但占消费比重较小,因此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要小于玉米和大豆。稻谷方面,由于国内供给充裕,未来进口量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
据我们的分析,未来影响粮食价格的国内因素有:
1.资源紧张对粮食产量提高的硬约束将继续被强化。
从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看,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将不断加快,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且耕地质量问题较为突出,被用于开发的土地多为城市近郊的熟地、高质量土地,而新开垦的土地多在偏远地区,地力贫瘠;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我国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但人均可利用量2156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8549立方米的1/4。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非常不均衡。
2.经济增长带动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粮食等食品消费增长。
过去十年我国GDP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继续在世界范围内保持高水平增长。预计未来十年我国的GDP增速仍将在6%~8%。居民收入水平将随经济增长而提高,并带动粮食等食品消费增长(肉蛋奶消费可视为粮食的转化物)。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未来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将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将带动国内消费水平升级。
3.城镇化进程加快带动消费增长。
我国的城镇化速度在加快。2011年城镇人口达到6.91亿人,占比51.3%,相比1978年比例为33.4%,未来预计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城镇化对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具有较大影响,从1990年至2010年我国城镇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农产品量来看,尽管粮食消费量在20年内下降了38%,但食用油、肉类和奶蛋类的消费量却大幅上升(禽类和奶类的增长尤为突出)。综合来看,我国城镇化的提高对于饲料粮需求的增长将显著大于对口粮需求的减弱作用,对我国粮食的总体需求增长起到了助推作用。
4.政府政策在价格波动中将起稳定器作用。
政策包括鼓励生产的各种补贴政策,如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稳定农民收入的政策,如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临时收储政策等。稳定市场供给的政策,如粮食竞价交易政策等。
再来看未来影响粮食价格的国际因素:
一是通过国际间的金融市场传导。例如国际期货市场对国内期货和现货市场的价格传导;二是国内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传导。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在某些时段,会成为市场投机的对象,从而加剧价格的波动,并会传导到现货市场;三是国际粮食商品之间的直接传导。例如通过进口大豆传导到国内大豆和油脂市场;四是国内粮食商品间的直接传导。例如小麦大量饲用替代玉米对玉米和小麦市场的影响;五是饲料养殖业产品对饲料粮的传导。饲料养殖业发展带动饲料粮的需求,在饲料粮供给紧张的情况下,将推动价格上涨,反之则抑制价格上涨。六是非粮商品与粮食商品间的间接传导。例如原油价格上涨,带动生物燃料的替代需求,进而带动玉米需求,传导链条从石化开采业传导到轻工业,最终传导到种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