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万象 » 吉安乡村文化现象:文化潜力“变”产业实力

吉安乡村文化现象:文化潜力“变”产业实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3-09-16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364
导读:江西省吉安市,3000年的庐陵文化影响深远。历史上的吉安,走出了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流传着隔河两宰相...



江西省吉安市,3000年的庐陵文化影响深远。历史上的吉安,走出了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流传着“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满朝文武半吉安”的千古佳话;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5万余名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147位开国将军的传奇伟绩和遍布城乡的红色印迹,铸就了一个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作为文物大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利用、整合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针对民间艺术、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是吉安市不断探索的问题。

“文化不能失忆,不能仅仅只停留在人们的口口相传和书本中。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生活形态,是一个地方的表情。文化,让我们触摸历史的肌肤,感知历史的呼吸,从而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耳畔响着吉安市委书记王萍掷地有声的话语,记者开始了对吉安乡村文化的探寻。

一村一韵:复苏当地特色文化

记者来到永新县在中乡斜陂村,恰逢当地的书法节活动。古老祠堂前,该乡老年体协的龙秋先正挥毫泼墨,只见他笔走龙蛇,写下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四周顿时响起惊叹溢美之词,更有人大喊愿出万元买下这幅笔墨。

像斜陂村这样充满文化韵味、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近年来在吉安市不断涌现。舞龙灯的、跳狮灯的、练武术的、赛民画的……农村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热闹非凡。

“唱歌去,唱歌去,我要上电视……”今年62岁的新干县潭丘乡邹大妈天生好嗓子,原生态的唱法让人耳目一新,成功晋级新干广播电视台《新干好声音》决赛。这几天邹大妈天天在家练歌,左邻右舍没事就到她家给她加油助阵,大家都仿佛年轻了不少。

近年来,吉安市切实摸准群众的想法,把文化送到群众心坎上,在全市农村掀起文化建设大热潮,让农民“农闲不闲”,一改过去不良的生活习惯,有效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和谐。

乡村劲吹文化风,得益于文明种子的播撒。然而,人们可能会担心:文化下乡一旦中止,这样的乡村文化风能够维持多久?

“文化下乡是暂时的,不能天天送,关键是要把文化留在乡村,不光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吉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庐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种文化’的同时,各村根据各自实际和历史传统,进一步挖掘独特文化,并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要求,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一村一品’。”

斜陂村地处永新县南乡,文化底蕴深厚,庄堂习武和书法两大传统文化声名远播。距离永新县城十多公里的在中村是个贫困的小村庄,农民生活并不富裕,但闲暇时,村民们就会相聚在一起谈书练字。“农忙时荷锄劳作,农闲时挥毫创作”,斜陂村成为了有名的“书法村”,群众自发性的练书法、讲书法、赛书法蔚然成风。

永新县大力倡导到农村“种文化”,打造出“永新文化品牌”的精彩“名片”。农民吴光源的书画作品曾经作为礼品赠送给国际奥委会,也有农民的书画作品远赴日本、俄罗斯展出。

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在规划中注重彰显庐陵文化魅力,因地制宜,不仅复苏了当地特色文化,更发挥了农民作为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的作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2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