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万象 » 赤水河难逃被开发命运 长江鱼类最终避难所难以保全

赤水河难逃被开发命运 长江鱼类最终避难所难以保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3-09-28  来源:中国科学报   浏览次数:269
导读:赤水河,这个长江上游珍稀鱼类栖息的最后领地,曾经逃过筑坝建水电站、化工污染的命运,但这次却似乎很难逃脱被开发的命运。赤水...
赤水河,这个长江上游珍稀鱼类栖息的最后领地,曾经逃过筑坝建水电站、化工污染的命运,但这次却似乎很难逃脱被开发的命运。

赤水河的幸运和海内外闻名的茅台酒不无关系。没有赤水河,没有河畔的植被和高粱,就没有茅台酒。靠着酒业的支撑,赤水河没有像金沙江、通天河那样,已经或者即将耸立起连绵的水坝。而根据科考队员的考察,当流动的河流变成一段段静止的河水时,对原有水生生物的不利影响几乎是难以逆转的。但如今,航运扩建项目的规划,让这个长江上游珍稀鱼类资源唯一的避难所,避无可避。

一位刚从美国密西西比河考察归来的科学家感慨,在美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目标不单纯是为了发电,保护生态环境往往成为工程规划的出发点,并由此带来对于自然生态的尽可能细致的维护工作。这与国内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初衷及实施效果形成强烈反差。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名号,依然挡不住当地政府的开发冲动;河流生态的长远价值,却比不上一时一地的利益嗜好。环保组织、水利专家的呼吁,为何只能成为可有可无的参考?每一个问题,都值得社会各界深思。

在地方“发展大局”面前,公众利益和生态环境一再失守,这不会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对于任何一个地方,依托手里的资源,大力发展经济,是其发展权的核心体现,然而在没有解决“什么样的资源可以大规模利用、该如何利用”的问题前,这种发展往往得不偿失,其危害不亚于饮鸩止渴。

在很多官员和利益集团参与者的眼中,赤水河,或者说长江,不过是一条河流。发展水运,只不过是利用水流,少了一些水生生物,对人类本身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今年7月,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在做客某电视访谈节目时,就曾直言,有官员问他,江豚既然不好吃,为什么要保护。在他们的眼中,任何事物都可以用经济利益来衡量。

江豚不好吃为何要保护?既然能投放鱼苗,长江生态系统为何还会濒临崩溃?生物的多样性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既需要认真回答,更需要认真对待。

以长江为例,过去,全国各地所有养殖的四大家鱼,主要都是从长江捕捞来的自然鱼苗,拿到各地繁殖的结果。现在长江早已无鱼可捞,尽管可以投放鱼苗,但即便人工养殖技术再先进,依然会面临种群资源退化的危机。因为一种鱼类经过几代养殖后,都会发生退化,最终不可能帮助长江的鱼类再度“复活”。

如果赤水河的逝去终归无可避免,如果长江上游最后的鱼类避难所终将消失,如果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的崩溃注定无法挽回,那么,多年以后,我们的后人,去哪里领会“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意境?

如果全社会继续对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恶化现状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一幕迟早将成为现实。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