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湖北的交界处,有一个偏僻的小县城。县城里有这样一个人,做挂面做了29年,而且29年来只做这一件事,做成了全国第一。
他叫陈克明,今年61岁,他是中小板上市公司克明面业的创始人,人称“面痴”。
记者对面的陈克明面色红润,说话声音中气十足。时不时哈哈大笑,一副乐天派的样子。跟当年只顾埋头做面的生活比起来,如今的他偶尔去体育馆打打羽毛球,时不时去散散步算是,已经是很丰富了。
当然,他还看书。不过,看书也是看下金融管理类的书,偶尔也参加下培训。而最近,陈克明正在看国内外并购的书籍。
陈克明告诉理财周报记者,“公司正在考虑收购一些合适的企业,但是合适的企业很难找,我们还在寻找当中。”
到明年,克明面业成立将满30年。做了29年的面,在业内他已遥遥领先。但整个行业的集中度并不高,如何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仍然是克明面业要考虑的问题。
不过,接下来这将是陈克明的弟弟陈克忠要直面的难题。早在2001年,陈克忠进入公司,市场销售的事情陈克明就再也不过问了。
2012年,克明面业在深交所上市,陈克明就更加放手公司的经营。
“现在全都是董事会决策,我们决策都不行了。”陈克明说道,“上市以后,公司更加规范了。小企业的时候可以随便做,创始人可以随便来,但是后一代这么做就危险了,要做‘百年老店’,就要规范化地进行经营与管理。”
作为一个为了把握主导权没有引进风投的企业,克明面业上市后,也不得不开始改变,陈克明也开始了慢慢释权。
从木工到挂面大王
不得不说,陈克明有一双神奇魔力手。可能你想像不到,做得一手好面的陈克明是木工出身。
1969年,17岁的陈克明来到当时他向往已久的城市南县,开始在教育局基建队做木工。
“那时候对城市很向往,感觉城市的生活待遇、劳保福利这些都比农村的高上几倍。”来到城市的陈克明做过很多事,木工是时间最长的。当年的陈克明没有想到,15年之后,一次小小的意外,他的生活翻天覆地。
在一次工程中,陈克明的手不小心受伤了,一段时间做不了活。迫于生活的压力,在手没有完全康复之前陈克明就在市场上跑,寻找能做的事。
这天,陈克明如往常一样在南县的市场上晃悠,寻找机会。在张望中,陈克明看到了这样一幕。
面店门口,客户问老板,有没有上海的面。老板干脆答,没有。那湖北的呢?客户又问。老板答也没有。于是客户摇摇头,失望地离开。
“那时候是计划经济时代,已经有一部分市场开放了。当时外地的面都是溢价的,价格相对比较高,但还是很多人买。”
当时的南县在陈克明心目中的地位很神圣,还没有看过外面世界的他觉得南县是最好的地方。于是他有点忿忿不平,为什么南县自己做的面条就没有人吃?
于是,要为南县面条争气的想法默默在心里扎根,不仅如此,要把面条做到上海去的念头也在发芽。
手一好,陈克明就开始做挂面,买了一个手摇机就开始摇了起来。
“当时摇的真辛苦啊,一包面条摇下来,摇得上气不接下气。于是我就开始改进,找了一个电机代替,果然舒服多了。”陈克明笑着比划当时手摇面条的状态。
当时的面条毛利很低,赚五分钱的差价,面粉两毛钱一斤,面条是2毛5分钱一斤,20%的利润率,还包括人工费。
15年的木工经历,让陈克明具备了很好的动手能力,很多机械设备都是自己改造升级,这也节省了很多成本。
“我开始做烘干房,根本就买不起完整的设备,就把废旧的设备拿出来自己改造,去烘烤面条。”
到1988年,陈克明终于脱离了租房一族,自己建了2间房,在楼顶建了一个20平米的烘干房。过了几个月,就建了一个60平米的烘干房。过了一年,又加了40平米的烘干房。
当时的陈克明还做了一件很正确的事情,就是做品牌。
“那时候的面条都是用报纸包着,因为报纸便宜,其他的都太贵了。我就想说报纸包着不好识别,就雕了一个章,刻着陈克明面条,盖在纸上面。”
而品牌意识的形成,是因为经历了几次面条并不是自己生产,却遭到客户投诉质量的尴尬。
于是,陈克明就去工商局注册。当时企业的注册意识还不强,从1990年开始上报到注册成功共花了5年时间。
“我的注册应该是南县第一个注册的,我的公司是南县第一个企业运筹,后来上市也是南县第一个,做了很多南县的第一个。”陈克明颇为自豪地说。
直到1997年,这个名副其实的家族企业才真正成立,陈克明的中国第一挂面历程迈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