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粮油价格 » 2013年小麦价格行情回顾及2014年市场展望

2013年小麦价格行情回顾及2014年市场展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4-01-10  来源:南方小麦交易市场  浏览次数:538

  二、2013年国内小麦市场购销特点

  纵观2013年国内小麦市场,其在以“市潮与“政策”为主线的博弈格局下,呈现以下特点:

  1.内外价差及供给压力凸显,进口小麦数量大增。2013年国内外小麦市场价格走势呈现出明显的“内强外弱”格局,内外价差持续处于高位,进口小麦性价比优势明显;与此同时,国内主产区新麦产量及质量下降导致优质小麦供需偏紧进一步促使国内加大进口小麦力度。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2012年我国累计进口小麦达368.9万吨,较2011年增加244万吨,占国内产量的4.4%、占全球贸易量的2.7%左右,是2005年以来进口小麦数量最大的一年;2013年1-11月国内共进口小麦511.8万吨,同比增长38.96%。

  2.“麦强面弱”格局频现,大型面企采购价成风向标。小麦与面粉产业链各环节的不同运行机制导致价格的传导失效,面粉加工企业面临上游原粮采购成本高企,下游小麦加工制成品提价滞后甚至无法同步跟进的两头挤压尴尬局面,“麦强面弱”格局频现。2013年饲用小麦需求量锐减,制粉加工成为小麦的主要消费需求;而随着国内面粉加工企业规模化以及集中化进程的推进,大型面粉加工企业的小麦采购价格成为国内小麦市场价格的风向标。自6月初国内主产区新麦大量上市以来,大型面粉加工企业的小麦采购价格成为市场主体关注的焦点,也引领着国内小麦市场行情的走势。

  3.替代成本优势消失,饲用需求大幅下降。小麦较玉米替代成本优势的消失,使得今年饲用小麦的需求量下降较为明显,2013年国内三等白小麦与二等黄玉米均价比价整体处于1.02-1.08;相比之下,2012年两者处于0.89-1.04。2013年主产区新麦收购价格的明显上涨导致其饲用替代需求较上年同期明显减弱,上年夏收期间面粉加工企业与饲料加工企业之间争粮现象不在。2010年国内饲用小麦消耗量为1350万吨,2011年为2300万吨,2012年为2500万吨,预计今年小麦替代量为1000万-1500万吨。饲用小麦需求量的锐减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优普小麦市场的行情走势;2012年市场主体优质小麦收购较为谨慎,收购价格同比大幅降低,饲用小麦替代需求旺盛及优质小麦采购需求疲软导致优质小麦与普通小麦价差大幅缩窄;而2013年因饲用小麦需求明显减弱加之质量较好小麦偏紧促使优质小麦与普通小麦价差明显较上年拉大。

  4.市朝态势明显,托市收购量锐减。今年主产区小麦托市收购预案“早始早终”,收购量明显减少。今年主产区小麦托市收购预案虽较上年提前半个月时间,但托市收购数量较上年大幅减少,截至2013年9月30日,河南、山东等11个小麦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小麦5450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313万吨;2013年中储粮委托收储库点4省累计收购托市小麦835.5万吨,主要集中在江苏和安徽地区。

  5.区域间供需不平衡加剧,新麦产质不一促跨区域采购。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粮食主产中心逐步北移,全国社会商品粮总体规模小且有逐步集中到少数地区的趋势。国内小麦加工行业逐步实现了由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主销区向主产区、沿海向内地的战略性转移,粮食主产区成为面粉加工行业的主战场,尤以黄淮海小麦产区最为明显,该区域河南、山东、江苏、河北、安徽五省小麦产量高,约占全国总产的75%左右。由于2区域间新麦品质以及供需格局不一,2013年夏粮收购期间区域之间采购需求不一,新麦品质较差的区域市场主体尤其是面粉加工企业加大了外部采购的力度,以满足其加工需求,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小麦的市场价格。

  三、2014年国内小麦市场行情展望

  展望2014年国内小麦市场,笔者认为小麦市场仍将处于“政策市”向“市场市”过渡的阶段,小麦市场的供需格局已步入紧平衡状态,其对影响因素的价格敏感度将增强。无论从供需基本面以及政策面,小麦市场价格长期上涨的主基调不变,但其随着小麦市朝的推进,其价格波动空间以及频率的不确定性加大,这将加大粮食企业把握市场行情的难度和市场经营风险,挑战中蕴藏机遇。预计2014年影响国内小麦市场行情走势以及需要关注的焦点有以下几方面:

  1.新麦上市前供需偏紧,新麦产质量尤显重要。自2010年以来,由于小麦饲料消费大幅增加,加快消化国内小麦库存,改变国内小麦供需格局,小麦需求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供给,麦市已由以往的供需宽松格局进入紧平衡。截至12月底,国家临储小麦剩余库存总量为1130-1280万吨,其中江苏地区剩余275.7556万吨,安徽地区剩余286.1411万吨,河南地区剩余498.2649万吨。相比之下,上年同期国家临储小麦剩余库存总量为3500-3700万吨,目前国家临储小麦剩余库存量明显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在国内小麦市场供需步入紧平衡的格局下,2014年产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微妙变化,尤其是不利变化都将显着影响市场预期。

  2.小麦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刚性增长,农户惜售及售粮心理价格预期较高仍将持续。近年来随着国内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逐步进入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阶段,小麦种植生产成本和农户机会成本呈现刚性增长态势,在中长期内,粮食生产成本仍将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农民种粮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而种粮的比较收益却越来越低。这将使得农户对小麦销售的心理价格预期仍然较高,其惜售心态仍将持续。土地流转深刻的改变了传统的小麦生产种植方式,以往以家庭为单元的“散”、“乱”、“杂”格局,逐步转变为以小农场为单元的规模化种植方式,家庭农场的日趋发展将提高其售粮的议价权,这也将加剧市场主体之间的购销拉锯战。

  3.小麦替代成本优势难现,饲用需求仍维持基本用量。2014年小麦与玉米之间的比价处于高位的格局仍将难以改变,饲用小麦需求将维持在低位水平,这将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小麦市场的供给压力。考虑到国内人口流动和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国内饲料消费将在未来15-20年内仍将处于增长态势。以玉米、豆粕为代表的饲料原粮的供需格局及价格变化将对饲用小麦的需求程度和行情走势产生深刻影响,其“量价”关联度明显增强。2014年小麦与饲料原粮之间替代关系的变化仍要关注玉米和小麦比价、豆粕价格、进口小麦价格以及粮食质量情况。

  4、购销主体博弈将加剧,大型面企麦价影响力度增强。近年来国内面粉加工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小麦粉产量增幅较大,2009年5532.7万吨、2010年7528万吨、2011年8519万吨,2012年达到12331.7万吨;中粮、五得利、益海嘉里三足鼎立态势形成,其对小麦采购需求以及品质要求也明显提高。2014年在饲用小麦需求处于低位的情况下,制粉需求仍将是小麦的主要渠道;随着国内面粉加工行业规模化以及区域集中化,大型面粉加工企业的小麦采购价格成为市场主体关注的焦点,引领着区域性乃至全国小麦市场价格的走势。大型面粉加工企业为保证粮源加工需求,其对粮源的供给要求明显提高,“麦强面弱”格局的延续将使得市场购销主体之间的博弈加剧。

  5.进口小麦数量仍将处于高位,内外麦价联动性增强。全球小麦市场处于供需宽松格局,这或使得2014年内外小麦价差仍将处于高位,进口小麦性价比优势明显或促使2014年进口小麦仍将处于高位,其对东南沿海用粮企业采购国产小麦的需求产生冲击,尤其是对与进口小麦联系较为密切的产销区;进口小麦品种结构的变化也将对国产小麦相关品种产生冲击。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和宏观调控需要,2014年继续对小麦进口实施关税配额管理,小麦963.6万吨,国营贸易企业占有比例为90%,未来国内进口小麦将成为常态,这将使得内外麦价联动性增强。

  6.政策调控难度加大力度减弱,小麦市朝渐成趋势。生产成本的刚性增长、托市收购底价的逐年上提以及供需格局趋紧使得近几年来国内小麦市场价格整体呈现上涨态势,小麦市场市朝氛围渐为浓厚,托市收购渐行渐远。201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的提高,只是提升市场底部空间,但对国内已处于高位的小麦市场价格支撑力度明显减弱;与此同时,国家临储小麦库存量的大幅下降也使得2014年小麦市场政策调控难度加大,这也意味着2014年国内小麦市场市朝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市场的阶段性行情及波动幅度或将加大。但2014年政策仍将是影响国内麦市行情走势的主导因素之一,市场与政策的博弈仍将持续,2014年国内政策调控动态仍需密切关注。

  2014年国内麦市市朝氛围将较为明朗,麦价的市场风险加大,市场的经营风险也加大,以往的持粮待涨以获取较大利润的风险加大,麦市的阶段性购销机会增多。2014年上半年国内小麦市场仍将面临总量受限、部分区域偏紧的局面,托市小麦、进口小麦、轮换小麦以及商品小麦投放和出库的节奏将影响麦价上涨空间。2014年小麦市场价格整体或将处于高位波动格局,波动幅度或低于2013年,区域性行情将较为明显;主产区小麦托市收购预案启动的难度较大,大量的粮源滞留在市场流通环节,这也将减弱麦市的上涨空间,新麦的产量及质量情况对2014年国内小麦价格的走势影响尤其关键。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