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前稻子还没卖,村民入股分红的钱也没着落,调兵山市富农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施立武觉得应该先给各家分点红利。为此,理事会决定贷款40万元,每户先按一亩地500元分。可直到除夕那天,40万元红利村民只领走了2万元。
富农合作社是我省第一家以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方式成立的合作社,施荒地村以这种形式完成了全村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集中连片经营,既降低生产成本,又能充分激发科技和农机效能,改革让过去一家一户零散种植模式无法办到的事变成了现实,农民收入普遍增加。40万元红利没被全部领走,答案就在这里。施荒地村的“流转”经历,让人们再一次领略了改革的力量。
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城镇化、提高农民收入,这些都离不开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土地流转已成为当前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牛鼻子”。解决“三农”问题,出路在改革。
“流转”打开散户种植瓶颈
施荒地村土地流转最初的动议可以说是被环境逼出来的。
地处采煤沉陷区,一部分耕地长年积水,而施荒地村传统上又一直以种旱田为主,不仅劳动强度大,一年到头每亩地纯收入也就三五百元。村民早就想把旱田改为水田,但因成本太大,最终不了了之。
单靠几户村民办不了的事,施荒地村“两委”接了下来。2009年,施荒地村“两委”动员村民以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集体筹资开发水田,秋后按股分红,每亩地保底收入350元。
土地流转,施荒地村经营模式整个改变了。过去,每到春季家家都忙备耕;流转后,选种、育苗、买化肥,这些全部统一进行。村民刘德俊告诉记者,过去买化肥主要看邻居,现在合作社搞测土施肥,缺啥补啥,讲的是科技。合作社每年购买农资价格比批发价还便宜,加上之后统一的机械化作业、防治病虫草害和销售,这一整套下来节约成本超过10%。
“流转”打开的散户种植瓶颈还远不止这些。每到秋冬卖粮季节,合作社的稻米卖价远比一家一户“单打独斗”高;大米注册了商标、进了超市,每斤能卖到3元,这更是以往散户种植不敢想象的。
到去年年底,施荒地村土地流转已走过5个年头,两组数据衡量着流转的速度和成效:一是土地流转量从2009年的1350亩、2010年的2000亩、2011年的3300亩、2012年的4000亩到2013年的1.33万亩,流转速度快;二是村民的入股分红,从2009年到2012年,每户每亩分红依次为700元、750元、800元和900元,尽管2013年的稻米还没开始卖,但村民都说“指定差不了”。
以土地入股,施荒地村的“流转”之路走对了,村民都说“土地流转是得民心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