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要闻 » 成都市现代农业:改革创新的“排头兵”

成都市现代农业:改革创新的“排头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4-04-28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433
导读:天府之国,千年重农。坐拥都江堰灌溉区的傲人地利,传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化,凝聚历史积淀的势能,凭借西部大开发的推力,成都农...

天府之国,千年重农。坐拥都江堰灌溉区的傲人地利,传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化,凝聚历史积淀的势能,凭借西部大开发的推力,成都农业以更大的魄力眺望未来。

尽管农业产值在成都不断增长的经济总量中比重不断缩小,但其对农业的战略摆位从未发生偏移,成都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农业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指出,成都要在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火热实践中书写扶农、惠农、兴农的崭新篇章。作为“西部之心”的成都,不仅是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者、示范区,更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国家试验田、都市现代农业的“排头兵”。

4月的成都平原,繁花似锦,莺飞草长,记者亲身感受其都市现代农业的时代节拍。

定位高端——

成都在全国率先打破城乡发展壁垒,统筹城乡改革先行先试趟入深水区,激活农业农村资源,建立完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让城乡生产要素顺畅流动。

在城市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三农”问题也曾困扰着成都。人口超过千万,农民占了三分之二,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

打破城乡壁垒、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成都上下共识。新世纪之初,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城乡统筹试验,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试图从体制和机制上扭转“城乡分治”的格局。

2007年6月9日,成都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拿到了“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的“尚方宝剑”。

至此,成都的城乡统筹改革被赋予了更深内涵的历史使命,担负着中央赋予的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任务。

成都市市长葛红林认为,必须树立以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全局意识,而不是只着眼于农业本身的发展建设现代农业。随之而来的是,加快成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一批事关成都跨越发展和城乡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制度建设得以提速。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

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必然会带来土地要素的流动和重新配置,必然会导致土地利益关系的调整。确权颁证只是第一步,围绕农村产权,成都一系列旨在激活农村资本效能的制度创新吸引了全国的目光:2008年,农村产权交易所在全国率先挂牌成立;2009年,推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

成都市副市长谢瑞武说,随着改革的推进,成都对农业发展的认识更加清晰。2009年,《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0-2020)》出台,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总体定位,勾画出“三大圈层”:城市农业圈层以改善生态、美化城市为主,发展“插花式”、“镶嵌式”景观农业;近郊农业圈层以农庄、基地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远郊农业圈层以生产、生态为重点,兼顾生活休闲功能。

在2012年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黄新初详细分析了成都城市发展与定位,强调“成都推进农业现代化,应该也只能走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提出了“五个突出”,即“突出抓产业高端,突出抓经营主体,突出抓规模经营,突出抓乡村旅游,突出抓科技支撑”,明确了新时期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为现代农业发展破除制度障碍打了一剂“强心针”,展现出无限的生机。成都市农委主任许兴国告诉记者,深化农村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成都将继续深化确权登记颁证,实现各类农村产权“应确尽确”;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健全农村产权交易规则等。这无疑将为成都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创造新机遇。

培育主体——

加速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强化农业支撑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成都正在进一步激活现代农业发展的潜能,为都市现代农业走在全国前列积聚了强劲的推力。

在成都,大规模流转土地进行粮油种植的并不少见。邛崃市固驿镇花园村农民周家林就因为坚持粮食规模种植而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种粮售粮大户”荣誉称号;新津县永商镇双江村农机大户秦洪君目前流转土地面积已经超过4000亩,业务早已拓展到临近的大邑县;而在有“天府粮仓”之称的崇州市,农业职业经理人想要种粮还得公开竞争……

王志全是崇州市隆兴镇远近闻名的大忙人,因为他被杨柳、志全、石马三个土地合作社选为职业经理人,管理的土地面积超过1800亩。记者见到王志全时,他正忙着春耕育苗,电话响个不停。“太忙了,本来管理两个合作社,今年3月石马村合作社非要我当经理人!我头发都开始白了!”像王志全这样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经理人成为抢手的“香饽饽”。

记者来到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周边成片的油菜花开得正盛,形成一道美丽的农田风景。崇州市农发局局长陈启舟介绍,与一般的土地流转不同,这里创建了一种全新的农业组织生产形式——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折资、折股,工商注册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与职业经理人形成利益联结机制,由农业职业经理人与社员共同协商决定分配方式。“二八分成、保底二次分成、超产分成,分配方式很多。”王志全与杨柳合作社采取超产分成的方式,他估算,“今年个人收入不会低于36万元。”这种利益联结机制,使得农业职业经理人工资与其生产经营的水平直接挂钩,既增强了现代农业发展活力,调动了职业经理人的积极性,也从根本上保障了农民的根本利益。

大学毕业的28岁小伙魏涛,从去年开始成为崇州市桤泉镇千丰土地合作社的职业经理人。他计划今年为合作社再添置两台插秧机。为何农村青壮劳动力却对种粮展现出极大的热情?对农业发展环境的乐观预期是重要原因。

一方面,2013年成都大幅度提高了水稻规模化生产者的奖励标准,以50亩规模经营为起点,每亩最低奖励100元,最高可达200元,远高于2012年每亩20元的奖励标准。2014年奖励标准又再次提高到160~200元。按此标准计算,千丰土地合作社一年水稻规模种植补贴就超过14万元。

另一方面,成都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夯实农业基础,每年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的资金确保足额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主要用于农业水利工程治理、修沟修渠、高标准农田等设施建设。2013年,成都高标准农田总规模已接近35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一半以上。集中连片式的高标准农田,不仅加快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为全程机械化创造了条件,而且也节约人力、水电等种植成本,为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留足了空间。

随着土地逐渐成片,宽3米的机耕道不断延伸,魏涛明显感受到,种地越来越轻松了。“除了打药、田间管理需要人工,我们735亩地都实现了机械化。”今年又传来好消息——成都将在全市建60个烘干中心,崇州就占了20个,无处晒粮的难题将彻底解决。

同时,成都还在大力推进粮食统储、农资配送、农机租赁、劳务服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和范围。目前成都自主开设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就有8个,涉及水果蔬菜、水产品、有机农业等多个产业。

不断强化的农业生产支撑体系使得农业生产条件日益优化,在对规模种植、机械化、测土施肥等给予资金引导的同时,一系列针对新型经营主体的配套文件也相继出台。

许兴国说:“这是一种资源的优化配置,让有能力的年轻人、种植能手钟情于农业生产,保证粮食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同时让他们以一定规模获得较好收入,让种田成为体面、有前景的职业。”

今年3月,成都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7年,全市家庭农场将发展到4500家以上。从2014年起,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专项扶持家庭农场发展。而早在2012年,成都就出台了扶持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职业经理人的三个指导意见。

无论是专业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还是家庭农场、龙头企业,都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随着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也使得现代农业科技和农业设施装备有了全力施展的广阔空间,也为各种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可能。

在新都区新民镇高祖村,一片不到50亩的小麦被寄予厚望。“成败在于小麦中首次套种的羊肚菌。”高祖稻松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道松道出其中玄机。

稻松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目前有社员108户,农机具255台,农机具总价值超过1000万元。除了提供农机服务,合作社还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进行粮油种植。

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郊区的土地越来越稀缺,土地流转租金必然走高,稻松合作社的应对策略是:粮油加工后再出售以拉长产业链,尝试新项目以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

其实,市级层面早就有所行动。2013年3月,成都相继出台了4份涉农文件,其中最受企业关注的是《成都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规划》。

改革创新、转型升级,使得成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加速。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达到998个;农产品注册商标近1.7万件,居中西部城市首位;国家地理标志品牌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35家,企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农民合作社3519家,社员达到47.5万户,其中土地股份合作社972家;家庭农场833家,新型职业农民2.1万人,各类经营主体带动农户面超过80%。

夯实基础——

“米袋子”、“菜篮子”,一手连着农民增收,一手牵起市民生活,更牵动着城市稳定的敏感神经。充盈“米袋子”、稳定“菜篮子”,成都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实现保障粮食安全和蔬菜基本自给。

加大对粮食规模生产的支持力度,首次将小麦和玉米纳入补贴范围,与水稻享受同等补贴标准;建立60个粮食烘干中心;蔬菜旺季自给率要达到90%以上……2014年伊始,成都农业就亮出漂亮的新“招式”,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粮食适度规模化经营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统筹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目标锁定粮食安全与蔬菜供给。

定位于“全国领先”的成都都市现代农业,再次展示出智慧与担当:推动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向规模要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加强“菜篮子”工程各环节建设,以总量保供应,稳定蔬菜供给。

2013年初,成都启动实施“10个粮经产业新村建设成片推进综合示范基地”和“成新蒲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成为维系成都“米袋子”、“菜篮子”的基础。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2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