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城镇,示范效果有多大?
把机制建起来,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足
“下楼进大棚干活就是农村人,回家换身衣裳就是城里人,吃穿不愁,闲下来去广场上跳跳舞。”距李庄镇驻地不远,就是刘道口社区。50岁的吴绍荣只花了17万元,就住进了120多平方米带车库的楼房。
会计刘金西最清楚这里面的账。“找了一个开发商,拿老村的地做开发,建起了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新型农村社区,沿街楼出租又增加了集体和居民的收入。”
这种办法,并不是李庄镇的独创。临沂人均财力仅有山东省平均水平的四成。镇长侯素云说,2011年,郯城县决定在李庄建家电产业园,县财政仅在路网、水电等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就达1亿元。“当时李庄的地方财政收入刚过千万元。”
而去年,李庄镇地方财政收入创纪录地达到了7012万元,比2011年增长156%。
漂亮的数字背后,是市、县两级政府的“推手”。2011年起,临沂市级财政连续3年为每个重点镇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县区财政按照1∶1配套,用于奖励、补贴和基础设施建设。此外,通过市场化运作,各重点镇还成立了投融资公司,以多种形式吸引各类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和运营。
更值得关注的,是临沂市对城镇管理体制的探索。按照权责一致、依法下放、能放即放的原则,临沂通过委托、授权等多种形式,赋予重点镇40多项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同时,户口准入条件进一步放宽。凡是进入小城镇居住的农民,都可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它更重要的意义是树典型、做示范,把小城镇自身发展、社会支持和政策扶助的机制建起来,使其具有内生发展的动力。”在高文秀看来,机制建起来,就像已经开动的火车,再想停也没那么容易。在徐伟看来,重点镇建设最重要的作用是提振信心,“让外来的投资者有了投资的信心,让当地群众有了置业消费的意愿。这是小城镇发展的希望。”
城镇化课题宏大,两年的时间毕竟太短,12个重点镇建设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城镇建设管理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市、区、街道、社区管理职责需要进一步明确;城镇规模偏小、产业支撑较弱,综合承载能力不强;现有的土地管理、户籍管理等体制性障碍没有根本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