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要闻 » 不断壮大的服务“三农”主力军

不断壮大的服务“三农”主力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4-06-05  来源:经济日报  浏览次数:585

走向现代金融路还很长 

提到目前农信社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依然不够。“城商行的政策限制比农信社低,且较早获得了能够迅速崛起的空间。”宋文瑄说。

“现阶段,农村金融在全国金融体系中还是最薄弱的环节,希望政策上能倾向于打造全新的农村金融体系。”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唐忠民建议。首先,政策性银行要多下乡,目前支农的主力只有一家农发行,需要引导其他政策性银行多去支农;其次,在分工上农信社可以专注“支小”即支持农户,政策性银行要“支大”,其他大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应该着力于农村金融创新;再次,保险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也要“配套”下乡。“另外,希望股票、期货等资本市场的工具也要互相配合,实实在在支持‘三农’。”唐忠民表示。

农信社在从“草根”金融走向现代金融企业的路上还有困惑。“之所以困惑,是因为定位不清晰。”唐忠民表示,省级联社与成员单位没有“股权连接”的关系,“股权倒置”的方式并不能长久。以吉林省为例,先由50家县级联社入股到省级联社,然后省级联社再对这50家县级联社进行管理,这种方式并不能长期维持,且在法理上也行不通。

目前,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正在运用“结对帮扶”的方式,争取3到5年内打造“社社变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尝试委托管理的方式,即帮扶社对被帮扶社的高管人员有提名建议权,这样,做到了权责统一,可以充分调动帮扶社的积极性。”唐忠民说,下一步,他们将探索能否将省级联社变成金融控股公司,打造成金融平台,向混业经营的方向发展。

之于金融行业,农信社涵盖面广、网点深入基层,是不可替代的基层金融“主力军”;之于农村发展,农信社在农业产业化、农民致富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意义重大;之于发展全局,农信社对经济结构转型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为降低成本纷纷退出农村后,农信社一方面成为农村金融客观上惟一的支柱,另一方面却又面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尴尬局面。

启动农信社改革,是因为产权制度、监管体制、内控制度等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了农信社的发展和服务“三农”的效果。最初的改革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改革农信社管理体制,二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农信社产权制度。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由此形成。而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其需要“去行政化”而转为“市场化”。

然而,改革的道路并不平坦,省联社“去行政化”的推进困难重重,特别是在资产实力弱、市场化程度不高的中西部地区,“去行政化”举步维艰。对小型金融机构来说,没有了省联社这一层把关,管理、风控都不成熟的小农商行将独自踏上“风险”之路。

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服务实体经济,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是改革后的农合机构肩负的使命。从农民松散入股办金融,到明确股权和管理方,再到如今“淡出行政管理、强化服务职能”,改革已有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下一步,农合机构应高度关注当前经济形势,高度关注金融转型,高度关注声誉风险。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减、互联网金融加速发展、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即将推出的经济大环境下,农合机构如何进一步适应新环境的挑战亟需破题。

农信社历经沉浮,期望根植基层、受众广泛的农信社未来能让更多人受益于“普惠金融”,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