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垦友谊农场和红星农场大力开展基于GPS定位的数字化农机装备应用,实现了对收获机产量监测、大型变量施肥播种喷药、自动驾驶,大幅提升了农机作业效率;湖南省屈原管理区种粮大户购置了三角翼植保飞机、稻谷烘干机、精米深加工等设备,实现了稻谷收购烘干全程不接地。
现代科技成为提升示范区现代农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力量,2012年,示范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水平达到58.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2个百分点。甘肃省西安市安定区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面积达到127.7万亩,占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71.3%,马铃薯为农民人均年收入贡献2600元,占到农民收入40%以上。
在示范区内,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扩大,平均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数量达到50人,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有所提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比重达到29.4%。
探索实践彰显创新魅力
一棵小芹菜,可以是集市上买回来的家常菜,也可以是摆在超市货架上的金贵菜。山东省平度市马家沟芹菜,从地头到超市,最贵的品种“玻璃脆”,一斤能卖到200元。农业,由原来“一亩三分地”的概念,正在发生巨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农产品流通“买全国、卖全国”变的稀松平常,特别是在有先行先试能力的示范区,改革的探索更是日新月异。
——探索建立农业产销新模式。一些示范区着力推进订单农业发展,探索提出了一些促进订单履约的具体办法,完善了农产品产销衔接机制。如天津武清、青岛平度、湖北监利等示范区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多种直供直销方式;陕西富平探索开展了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的订单质押融资模式。
——探索建立农业经营新体系。一些示范区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探索制定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完善扶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探索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形式。如山东滕州、四川南充等示范区安排资金大力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为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奠定了基础。安徽庐江、重庆荣昌等示范区出台《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等。
——探索建立财政支持新方式。一些示范区积极探索提高资金整体使用效益的路径,强力推进项目资金统筹整合,建立健全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资金管理新方式,以及由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负责农田水利建设及建后管护的新机制。如河北玉田、四川南充等示范区成立涉农项目资金统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管理协调各类农业项目资金用于示范区建设。
——探索建立农业投融资新机制。一些示范区积极组建涉农投资和担保公司,扶持发展资金互助合作社,拓宽农业贷款抵押物范围,有效改善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如广西田东积极健全农业金融服务体系,注资两亿元成立现代农业投资公司和助农融资担保公司,组建了两家资金互助社,在所有行政村普遍设立了“三农”金融服务室,为全县8.3万户农户和部分农民合作社建立了信用信息档案,免担保、免抵押贷款授信已超过15亿元。
——探索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新措施。各示范区积极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拓展农业保险品种,加大保费补贴力度,构建方便快捷的保险服务网络。很多示范区大力普及政策性农业保险,山西太谷等示范区开发了设施蔬菜大棚等保险产品,提高了保费补贴标准和风险保障水平。
一粒种子堪比黄金价、一亩地年收10万元、一个车间每天产出40吨金针菇……示范区里正在创造着历史,创造着奇迹。站在时代潮头,各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正踏浪前行,努力造就一批批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必将为形成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出更加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