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科技 » 农业电商 » 让“大数据”进田头进农户进市场

让“大数据”进田头进农户进市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4-07-02  浏览次数:428
导读:在日前由农业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举办的全国农业市场信息系统业务知识培训班上,来自地方各级农业市场信息工作人员、农业信息化管理...
在日前由农业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举办的全国农业市场信息系统业务知识培训班上,来自地方各级农业市场信息工作人员、农业信息化管理人员、农业监测统计、基点市(县)业务员及农村经纪人等,围绕合理设置农业统计调查点、推进农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等话题进行了分组研讨。本版对部分学员的发言和论文进行摘编,期待他们的思考对读者能有所启发。

农业数据采集要客观真实

广东省农业厅市场与经济信息处 李丽雪

农业数据采集的真实客观性要保证。数据是农业信息监测预警的基础,但事实上,有基点县信息员反映所上报的统计数据特别是生产能力方面的统计存在“修正”的情况。逐级“修正”则会导致最终的结果失真,影响科学决策。要破解这一难题,必须从根本上消除“政数”简单联系的机制,将数据统计的地位提升。

数据共享机制要尽快建立。每次数据统计业务发起,从县到市、省乃至部级,层层都存在“要数难”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另一方面则是农业统计预测模型应用不成熟。目前,亟需打破数据流的壁垒,要从顶层逐级往下梳理建立数据共享、资源共用的体制。

数据的应用要到位。现在的农业数据统计更多的是停留在从下往上的层面,基于数据形成的分析报告多是部门领导才能看到。而同样需要利用数据进行决策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能看到原始数据或分析结果的很少。如何让农业数据能上能下,需要尽快建立信息公开机制,通过信息化手段,面向“三农”群体乃至社会公众发布,让更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能够用数据,逐步改变对市场行情被动接受的局面。

监测预警系统要统一联动

江苏省农委市场与信息处 陈甜甜

近几年,部分农产品出现区域性、季节性、结构性卖难,影响了农民增收和市场稳定。与此同时,消费者却未能感受到农产品价格明显下降。导致“卖难买贵”现象并存的原因主要有:

市场主体能力不对等。数量众多但较为分散的生产者、消费者在市场中只能成为价格接受者,而数量较少的运销商则因素质相对较高、市场意识强,对价格的获取和掌控能力较强。

市场信息不透明。首先表现为信息乱象和缺失。目前社会上农产品市场信息数量庞杂。由于信息来源、发布时间、侧重点不一致,能够真正为生产者经营决策所用的信息少之又少,无法发挥指导生产的作用。受部门职能限制,单个政府部门难以全面掌握生产、消费、库存等数据,要么无法获得,要么因政策因素无法公布。其次,生产者获取市场信息的成本和难度都比较高,无法充分掌握市场走向,只能被动接受运销商提出的价格。

市场流通体系不完善。一方面,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缺失,当生产区产品集中大量上市时,农产品只有贱卖给商贩和任其烂在地里两个选择。另一方面,农产品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合理。

基于此,构建权威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系统和完善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就成为破解农产品“买贵卖难”问题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手段了。若能建立全国统一、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对市场信息进行整合,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同时强化对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经纪人等生产经营主体的市场经济知识、信息知识培训,确保信息能够真正发挥作用。此外,政府在抓好农业生产时,要跳出当前“农产品涨价—鼓励生产—产品滞销—政府兜底”的调控思路,坚持产销平衡的调控理念,探索制定生产过剩后保护农民利益的储备补贴制度。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