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要闻 » 农业综合开发创新的能量裂变

农业综合开发创新的能量裂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4-08-20  浏览次数:434

多方利益联结带来政府、农民、企业和谐共赢——

“大园区,小业主”的经营方式,使参与产业园管理的村民鼓起了腰包;企业投资、政府扶持则实现了工商资本与政府投入的有效对接,取得“政府得绿、农民增收、企业获利”的效果

“我在产业园管着一个家庭农场,包着树、养着鸡、管着花,一年能挣四五万元,还不耽误做家务和自家的农活。”下峪村村民熊四妹提起在园区的收入很是自豪。

熊四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她家负责管理的农场共有2000棵核桃树、1800只鸡,一棵树一年的管理费14元,2000棵树一年有2.8万元的管理费,每只鸡一年的管理费是1.1元,1800只鸡一年有1980元管理费。除此之外,她还可以在园区打点零工,一年可以收入4万多元。

像熊四妹一样,葫芦峪产业园里一共有130多个家庭小业主,年管理费和工资收入都在3万~5万元。

这种经营管理模式是葫芦峪产业园的一个创造。葫芦峪产业园建成后,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做到既实现园区的统一标准管理,又能激发农民的积极性?针对这个问题,葫芦峪公司设计出了独特的“大园区小业主”的经营管理模式。

刘建中介绍,公司将园区划分成50亩一个单元的家庭农场,并将家庭农场承包给一户农户,要求承包农户按照公司的统一要求和标准进行管理。公司根据每一个家庭农场的管理情况和产出情况对承包户进行付酬。

“葫芦峪产业园其实就是一个高标准小型家庭农场孵化器,小型家庭农场就是我们园区的‘产品’。”刘海涛在介绍“大园区小业主”的经营管理模式时形象地比喻道。

如今在下峪村,一户管理一个50亩的家庭农场,农户只负责按照园区的要求进行田间管理,其余所有环节由园区负责,农业分工愈加明确。原来很多抛弃农业出外打工经商的村民又回来‘种地’了,成了园区的工人或家庭农场业主。

种地的人没有变,只是身份发生了变化,由“小农业主”变成了产业园的“家庭农场业主”或园区工人,这种身份的变化体现了农业经营体制的趋势。

带动农民增收是刘海涛最看重的。他曾多次表示,园区经过前期的经营铺垫,最后实现赢利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同时带动周边的乡亲们致富。

据葫芦峪产业园提供的数字,目前包括小业主在内,常年在园区上班的农民共涉及农户263户。去年,加上工资收入、租金收入等,这263户总收入655万元,263户共有人口974人,人均纯收入6834元,远高于王坡乡农民人均纯收入3214元的同期水平。按照规划,到2015年园区将至少吸纳1000名农民就业。

受到园区辐射带动的还有附近的村民。赵美合是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的股东,也是葫芦峪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他告诉记者,为了保障葫芦峪农业产业园的市场销售,发挥产业园的品牌、服务和协作功能,葫芦峪公司通过葫芦峪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平山县的农业种养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各类商业销售主体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并和平山县的很多农业专业合作社一起成立了联合社,在平山县建立起了一个规模非常庞大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体系,把平山县农民组织起来,合作共赢。

“我家有一个核桃园,由于我不懂核桃树的管理技术,原来的核桃产量和质量不是很好,去年我加入葫芦峪合作社后,合作社派技术人员对我进行了技术指导,核桃的产量和质量都提高了,而且,合作社还对我的核桃进行收购,我现在不用为核桃销售发愁。”宋西冶村的核桃种植大户宋仁义告诉记者。

赵美合说,一些养殖户社员缺乏场地和饲草,合作社就利用葫芦峪农业产业园的优势为他们提供场地和饲草,同时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若社员资金不足,合作社还可以帮助提供部分资金,帮助社员发展壮大。

当地农民的收获不仅是金钱上的,还有科技水平的提高。“一把锄头一张镰,一个背篓用一年。以前种地,基本是靠天,根本谈不上什么科技含量。我种了大半辈子地,现在才算入了门。”王坡乡樊土沟村村民樊书亮在园区承包管理着50亩核桃树,两年多的经历让他对种地有了新的理解,从核桃的矮化密植、有机肥料的使用,到什么是有机食品,樊书亮说得头头是道,“公司有专门的技术员进行指导,我们一边干一边学。吃什么饭长什么心眼,只要用心学,过不了几年,我们也能成为‘土专家’!”

现在,大学里的专家、教授经常到产业园的田间地头对我们进行手把手的技术指导,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科学种田。我感觉,这才是真正的‘科技下乡’!”王坡乡的村民刘国书说。

“葫芦峪模式”的核心之一是工商资本先期介入。刘海涛不等不靠,不一味“惦记”扶持资金,义无反顾地投入农业。也正是他的“义无反顾”,让当地政府看到了诚意和抱负,也开始了对葫芦峪不遗余力地支持。

“一个好汉三个帮。政策向主体倾斜、项目和资金向规模经营集中,目的就是在扶持这些农业园区做大做强的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带领更多农民增收致富。”平山县委书记李旭阳说。

“2012年底,是我们资金最紧张的时候,每亩3万元的开发造地成本让企业喘不过气来。”回想起当时的情境,刘海涛的感觉就像是好不容易挖到一个“聚宝盆”,可自己却力不从心“抱不动”,只能干着急。

关键时刻,经政府牵线,平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给企业送来了“及时雨”。在园区没有有效抵押物的情况下,联社积极联系担保公司,分两期为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提供了3800万元的担保贷款,解了刘海涛的燃眉之急。

广阔的山场适合发展散养柴鸡,平山县畜牧水产局为葫芦峪现代农业示范园免费提供了3万只太行柴鸡鸡苗,力争打造河北最大的柴鸡散养基地。该县畜牧水产局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柴鸡散养还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他们与园区共同探索“大规模、小群体”的散养模式,控制单位面积柴鸡散养数量,避免过度破坏植被。

去年,葫芦峪公司引进了最大的战略合作投资者——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并建立了联合办公机制,进行深度合作。

据了解,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和河北省供销社战略合作的近期目标是,继续探索和发展“葫芦峪模式”,双方合作投资1亿元在太行山区建设3000亩现代农业高效示范园,并以此为平台进一步探索土地流转、公司、合作社与农户利益联结、互利共赢的“葫芦峪模式”;借助葫芦峪有机核桃的品牌优势和现代农业开发模式,注册成立由河北省供销社控股、以葫芦峪核桃专业合作社为骨干的河北省核桃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在政府、企业、农民共同参与下,葫芦峪农业园区取得了王坡乡5万亩荒山荒坡的使用权,涉及9个村的5000多名农民。目前,公司已在葫芦峪累计投入资金2.56亿元,修建各类塘坝16个,蓄水池32个,修筑道路68公里,建设整理高标准梯田1.35万亩,栽植核桃树48万株。初步建成了以葫芦峪为核心的10万亩高标准核桃示范基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