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成为从专家到民众都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最近十年更是如此。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之前,地方财政收入比较丰厚。分税制之后,地方财力明显减少,财权分配集中于中央,使得中央财政游刃有余。在最近十年,税费改革达到高峰期,但是,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并没有因为地方财政自主支配的财力减少而减少,相反,随着地方主官政绩观的变化,在地方建设中往往出现“自我加压”现象。仅靠地方财政收入、中央转移支付、借债,无法完成建设任务。因此,地方财政越来越依赖于债务与土地,两者相辅相成。财政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土地财政”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高。而且,地方各级政府的债务也大都与“土地财政”挂钩。
2013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创历史新高,达到4.1266万亿元,同比增长约45%,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更是创历史最高。财政部公布的2013年全国财政决算表显示,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决算数为390 73亿元,是预算数的152.6%。2014年上半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已达21129亿元,同比增长26.3%。而土地出让金收入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中的比例一般达到九成以上。2013年土地出让金在整个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中的比例也是高达86%,而这一比例在2001年仅为16.6%。
在如此大的“土地财政”规模中,说没有一点问题,谁都不会相信。根据中央巡视组的反馈情况和各地方的整改通报,整体上看,在前三轮被巡视的21个省份中,有20个省份发现了房地产业腐败,占比达95%。被认为没有土地问题的那个省,也应该是存在不很严重的土地问题。“土地腐败”与“土地财政”是并存的。由于土地的稀缺性,拥有土地就是拥有财富。在发达地区,即使原来贫困的农村,只要当地的制造业在发展,当地政府与居民就可以很轻松地拥有厂房、宿舍的租金。
面对“土地财政”给一些人带来的“灰色收入”、“黑色收入”,整治“土地财政”成为反腐败、摸家底的“杀手锏”。近日,首次对全国“土地财政”“家底”的大审计已经开始,不能不说是反腐败的一场大战役。两个月后,审计报告将披露各地土地领域的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全国上下都给予极大关注,当然,也让一些涉事者惶惶不可终日。
这次土地管理利用情况专项审计范围一直到县级,主要针对2008年至2013年五年内的土地出让金收支,土地征收、储备、供应、整治,耕地保护及土地执法情况进行审计,所涉机关包括财政、国土资源、住建、发改委、林业、农业等在内的多个系统。审计的重点,一是土地规划、计划和政策环节的审计。二是审计土地审批、征收、供应和利用等环节。在上述所有的审计重点当中,审计署对土地出让金收支的审计着墨最多。此次对土地出让金的审计重点有四:建设用地审批环节涉及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的征收;土地出让收入征收;土地出让支出和土地出让收入管理四个方面。通过此次审计,首要目的是摸清全国土地出让金的状况,土地出让金的征收是否到位,支出是否符合规定,这也就涉及了国土、规划、住建、财政等政府部门,还有一个特殊部门即开发区。目前,围绕土地出让金问题,部分地方政府容易存在“以租代征”、“先征后返”、“违规发证”等问题,而在此次专项审计中,此类问题亦将成关注重点。
因此,此次“土地财政”大审计如果能够达到预想的目标,将是功德无量的。一是为“土地财政”正名,到底什么样的“土地财政”才是科学合理的?“土地财政”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仍然存在各种问题,比如由于有的地方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大量借债,超出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土地财政”有被“污名化”的倾向。二是把“土地财政”不法分配中,被贪官奸商拿走的一部分拿回来。这需要后期司法部门的配合。三是急需让“土地财政”回归到正常轨道。“土地财政”如何才能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要在土地大审计之后才能够下结论。可以预计,土地审计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将会比债务审计更大,也更能够说明,审计是看家的“藏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