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要闻 » 湖北省宜都市:农业科技的富民强市之路

湖北省宜都市:农业科技的富民强市之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4-12-15  浏览次数:519
导读:近年来,湖北省宜都市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条件能力建设上取得了新成就,不仅将农技人员全部纳入事业编...

近年来,湖北省宜都市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条件能力建设上取得了新成就,不仅将农技人员全部纳入事业编制和财政全额预算,还集中建设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探索出“市、乡、村、户”的四级联动的农技推广“宜都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农业科技推广和新型职业农民两支队伍充满活力,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富民强市之路。

“进了,终于进了!”湖北省宜都市委书记庄光明对着电脑屏幕前的一份名单兴奋不已。这份刚刚公布的第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上,宜都市赫然在列。它也成为了继大冶之后湖北省第二个全国百强县(市),以及全国4个新晋百强县(市)之一。

宜都,位于湖北省的西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人口不足40万。在2012年,它在全国县域经济排名中还只处于第127位,仅仅过去两年,宜都就闯进了百强。这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庄光明一语中的:“宜都能进百强县,与我们这些年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支撑和引领能力密不可分;更与我们实践探索‘科技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农业发展之路密不可分。宜都的百强之路,就是科教兴农的强市之路。”

初冬时节,正值宜都柑橘喜获丰收的季节,记者来到了宜都,进农村、访农户、入农田、看基地、观企业,探寻这座新晋百强县的农业科技富民强市之路。

顶层设计科学布局,宜都农业主打“科技牌”

与湖北省其他地区相比,“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宜都,并不能算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市。然而,尽管人多地少、农业块头不大,但农业产业却特色鲜明,集中度很高。柑橘、茶叶、畜牧和水产四大产业各有特点。

“宜都若要进入百强县,农业必须要强。它不能成为县域经济的短板,而要成为优势。只有农业强了,农村经济发展才会好,我们县域经济水平才会上去。”在宜都市市长罗联峰看来,宜都要迅速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将农业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如何做大做强农业?那就必须要走科教兴农的道路,依靠科技支撑来全力发展现代农业。

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之下,宜都市的领导班子形成了共识,正式开启了科教兴农之路的现实探索。他们迈出的第一步,就是进行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布局。

“科教兴农,体制机制和人才教育的作用必须要突出,要把农业科技和教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抓紧抓好。”宜都市委副书记张白华向记者介绍,为了加快农业科技的发展,宜都市通过调研论证,先后制定了《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等事关科教兴农全局的发展规划,同时,对振兴柑橘、茶叶、畜牧、水产等特色产业进行规划布局,不仅明确目标,更是细化举措。这些规划确定后,基本不变。用他的话说,就是“一个规划管总,一套班子督办,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要落实好规划,政策需要跟进。为此,宜都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三农”工作新跨越的意见》、《宜都市农业科技创新奖励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记者在宜都市农业局办公室里看到,一项项奖励政策和措施,在文件上标注得清清楚楚:1000万元用于特色农业发展奖励、100万元用于农业科技成果奖励,最高个人奖励8万元……这些政策为农业科教的发展保驾护航。

有了政策,有了规划,最重要的,自然还需要真金白银的支持和投入。据了解,在这点上宜都市有三个保障:一是保障农业科研投入稳中有升,把农业科技投入放在农业投入的优先位置,提高科研经费在财政支农资金中的比重;同时宜都市明确科技三项经费用于农业科技的比例不低于30%,确保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二是保障工作经费逐步增加,对争取到的农业项目一律按要求配齐工作经费,不打折扣;阶段性的农业专项工作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市财政每年用于农业项目配套和农业专项的工作经费不低于500万元。三是保障科教部门有为有位,支持鼓励农业科教部门大胆摸索科教兴农的新路子。

体系改革制度创新,基层农技员焕发新活力

杨承清是宜都市红花套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主任,也是全国“五一”劳模。现年57岁的他,初中毕业后就开始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已经干了一辈子。尽管即将退休,可这位“老推广”的工作积极性却越来越高:“这两年,我们农技推广的条件改善了,为农民服务的效率更高了,我真舍不得退休。”

老杨说的变化,正是宜都市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过程中,对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进行的完善和创新。“科教兴农的根本就是兴体系、兴队伍、兴人才,农业科技要落地,必须要把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作为科教兴农的基础工程来抓。”宜都市副市长陈红林对记者说,现在,农业形势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农业科技服务的内容和方法都已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同时农技推广的队伍存在老龄化严重、素质不高等问题,迫切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来调动农技推广队伍的积极性,以此来保证农业科技落地生根。

从2013年起,宜都市着手进行改革创新,开始在全市10个乡镇组建事业单位性质的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进行全额拨款,并由市委编办将人员编制确定到乡镇,全市共核编定岗110人,市财政局按核定的编制数,将人员经费和办公经费按人均5.8万元的标准预算发放到乡镇;同时,以“花钱买服务”的形式,每个村聘请1名农技推广员和10个科技示范户。由此,一个“四级联动”、充满活力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宜都建立起来了。

红花套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位于镇中心的老街,四层楼的服务中心特别显眼。记者在一楼服务大厅看到,农技、农机、畜牧、水利、林业部门都在这里设置了服务点。正在为农民进行咨询服务的吴道绪告诉记者:“现在是柑橘收获季节,来中心咨询的人少。农忙时节,来咨询的人可就多了。将各个职能部门放在一块,农民来一趟,就把事都办了,方便。”一楼是服务大厅,二楼则有农安检测室,检测员杨承玲正在将每天送来的农产品样本进行化验,检查农残。而检测室的旁边分别还有资料室、培训室以及劳模工作室。

“我们不仅有‘四室一厅’,电脑、投影仪、打印机、数码相机也都有,我们还有自己的交通车呢。这些都是改革后,市里加大投入,专门为我们农技员改善的硬件条件。”杨承清感慨道。据宜都市农业局局长王德凤介绍,依托国家农技推广条件能力建设项目,宜都市配套本级财政资金300多万元,帮助10个中心新建和改扩建办公用房,全部都达到了“四室一厅”的要求。

对于五眼泉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孙大明来说,硬件条件的改善提高了农技推广队伍的“武装设备”,而编制待遇等问题的解决,则充分调动了农技员的工作积极性,让农技队伍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之前我们没有编制,每年拿到手的也才2万多元,现在,我们每个月的工资是3500元,另外还有1000元的补贴,保险不用交,年终还有奖励,差不多一年下来至少能有个5万~6万元的收入。收入有保障,编制到了位,年轻人愿意来应聘,工作也更有激情了。”

提升农技员的素质也是项不容忽视的工作,据介绍,宜都市每年按人均500元标准预算安排知识更新培训;与此同时,他们还启动电子农务工程,全力打造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服务中心功能进一步向下延伸,形成了市、乡、村、户四级服务网络。不仅如此,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在提高服务效能上,宜都市还出台新的管理制度,市农业局在修订完善五项制度、继续推行人手一册《服务日志》的基础上,将乡镇农技推广工作纳入绩效管理,系统构建了奖优罚劣贯穿全程、考核评价多元互动的绩效考评新机制。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