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优化结构布局,坚持不懈推进经济和园艺作物提质增效
5.稳定棉油糖种植面积。继续推进东北大豆和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试点,落实棉油糖各项生产扶持政策,加强信息引导,突出优势区域,狠抓措施落实,努力保持棉油糖面积基本稳定。棉花:重点抓好新疆棉区,稳定长江流域和黄淮流域棉区,力争棉花面积保持在5500万亩以上。油料:重点抓好长江流域油菜生产和黄淮海地区的花生生产,力争油料面积稳定在2亿亩以上,稳定大豆生产。糖料:重点抓好广西、云南等甘蔗优势产区,力争糖料面积稳定在2500万亩以上。
6.科技引领提质增效。继续开展棉油糖高产创建,大力推广轻简栽培和高产高效技术,积极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单产水平和种植效益。重点抓好棉花轻简育苗移栽示范、油料机械种植收获、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等栽培技术,形成一套成熟的高产高效模式,提高生产的科技水平。抓好广西甘蔗收获机械化试点,提高生产效率,稳定蔗农生产积极性。
7.继续开展园艺作物“三品”提升行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强化措施,确保取得实效。有序推进品种改良,加快选育一批适销对路、熟期合理、品质优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加快建设一批果树无病毒良种繁育基地和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积极推进品质改进,重点改善生产设施,开展老果茶园改造,推行与国际接轨的良好农业规范(GAP)标准体系,集成推广标准化技术模式。大力推进品牌创建,启动有影响力的水果、茶叶品牌培育和创建,支持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品牌推介活动,搭建平台,搞好产销对接,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发布《2015年度全国第二批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8.促进蔬菜生产稳定发展。保持蔬菜种植面积稳定,优化区域和品种布局,协调推进南菜北运基地和北方大中城市设施蔬菜生产,保障蔬菜均衡供应、市场稳定。因地制宜发展冷凉地区夏季蔬菜生产,丰富蔬菜市场品种。推广安全高效绿色栽培技术,保障蔬菜质量安全。积极推进规模化生产,重点支持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标准化生产,提高组织化程度。扎实抓好北方大中城市冬季设施蔬菜开发试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的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稳步提高北方冬春淡季蔬菜自给水平。
9.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推进标准园由“园”到“区”拓展,在蔬菜、水果、茶叶专业村实施标准园集中连片推进,打造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的园艺作物标准化示范区。加强技术服务,支持各地开展农产品全程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创建一批技术规范、质量安全、品牌响亮、辐射带动强的示范园。加强监督检查,完善验收标准,规范管理程序,强化资金监管,确保创建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3、守住耕地红线,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10.扎实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耕地红线。会同国土部门,严格规范,落实责任,优先将大中城市周边、交通沿线易被占用的优质耕地和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率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探索永久基本农田“划、管、建、用”的机制,实现永久保护、永续利用。指导各地建立永久基本农田档案,做到上图上星,实现可查可控。做好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质量验收评定,确保补充耕地质量。完善省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强化耕地质量考核。严格规范管理设施农用地,保障设施农业的发展和新型经营主体用地需要,禁止“非农化”,做到农地农用。
11.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制定实施方案,突出建设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力争到2020年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个百分点,耕地酸化、盐渍化、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突出“改、培、保、控”四字要领,以地力培肥、土壤改良、养分平衡、质量修复为重点,分类指导,分区推进,提升耕地内在质量。建立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的工作机制,确保耕地保护与提升取得实效。继续抓好湖南重金属污染区综合治理试点,集成一套农艺治理措施,形成一套可复制推广的技术模式。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综合运用复合型农艺措施,遏制黑土退化趋势,恢复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12.健全国家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根据不同区域、作物布局和耕地类型,完善监测标准和技术规程,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化验室考核和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建立耕地质量监测情况定期发布制度。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加强耕地地力和肥效监测与评价,按照国土“二调”数据,更新完善县域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加快区域耕地地力汇总评价。建设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收集整理土壤墒情、土壤肥力、肥料效率、水分利用等基础数据,为科学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4、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推进种植业可持续发展
13.开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科学施肥,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力争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提高5个百分点,农作物化肥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按照“控、调、改、替”的路径,控制化肥投入数量,调整化肥使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确保化肥减量目标的实现。重点是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继续抓好取土化验、田间试验等基础工作,支持专业化、社会化配方施肥服务组织发展,推进农企合作,深化与中化化肥合作,积极推进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局合作,提高配方肥到田率。推广新肥料新技术,加快高效缓释肥、水溶性肥料、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新型肥料的应用,集成推广种肥同播、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等科学施肥技术。有效利用有机肥资源,推广秸秆还田,鼓励和引导农民积造施用农家肥,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提高有机肥资源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