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依靠科技,创新思路,有效控制农药使用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力争2020年农作物农药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按照“控、替、精、统”的技术路径,控制病虫发生危害,推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和高效大中型药械替代低效小型药械,推行精准施药,实施病虫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实现农药减量控害。继续在8个省开展高毒农药定点经营试点,建立高毒农药可追溯体系。扩大低毒生物农药示范补贴试点范围,在17个省(市)40个县(市)的蔬菜、水果、茶叶生产基地开展试点示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农药使用安全风险监控和农药残留监控。
15.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按照品种节水、农艺节水、设施节水、机制节水的要求,推进节水农业发展,力争2020年实现农业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加强土壤墒情监测体系建设,提高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突出重点区域,在西北、西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集成推广旱作节水技术模式,继续在10个省份建设10个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加快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突出重点技术,根据区域水资源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推广抗旱品种、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突出重点工作,继续抓好河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试点,配合财政、水利等部门抓好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措施落实。
5、强化病虫防控,努力实现控灾保安全
16.加强病虫监测预警。组织全国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网的1030个区域站,对重大病虫的源头区、迁飞流行过渡带、常年重发区加密监测,准确掌握发生动态,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结合植保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加快构建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重点建设一批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实现数字化监测、网络化传输、可视化预报,提高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17.大力推进统防统治。结合实施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小麦“一喷三防”项目,在粮食生产主产区、重大病虫重发区,重点扶持一批有规模、有装备的大型专业化防治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应急防治,推进群防群治,提高防治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有效控制重大病虫危害。继续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千万”行动,建立不同层级、不同层次的病虫统防统治示范组织,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扩大影响。加强指导服务,搞好技术培训,建立一支拉得出、打得赢的病虫应急防治骨干队伍。
18.创新推进绿色防控。因地制宜集成一批适宜不同作物的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加快建设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区,培养一批绿色防控的技术骨干力量,保障生产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在“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园艺作物标准园,率先建设218个国家级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示范区,1500个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及28个蜜蜂授粉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区,集成推广84个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更大范围推广应用绿色防控。
19.有效推进科学用药。重点是做到“药、械、人”的协调统一,实现农药减量控害。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大中型植保机械,因地制宜发展航空植保,提升病虫防治效率和效益。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技术骨干为重点,加强安全用药宣传培训,提高科学用药水平。强化农科研教企协作,集成一批高效植保机械配套使用技术模式,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农药利用率。继续开展“百县万名农民骨干科学用药培训行动”,在10个省100个县(市、区)开展农药科学使用、植保机械使用与维修培训,培训用药主体1万名,辐射带动农民10万户。
20.全力阻截植物疫情扩散。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健全联防联控机制,有效遏制检疫性有害生物扩散蔓延。加强风险评估,搞好监测预警,强化检疫监管,及时防控处置,重点遏制稻水象甲、马铃薯甲虫、柑橘黄龙病、苹果蠹蛾等重大植物疫情传播蔓延。搞好柑橘苗木、南繁制种的检疫专项检查,集中整治种苗未经检疫调运等突出问题。加强植物检疫技术支撑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植物重大疫情防控技术联合攻关,落实重大植物疫情综合治理措施,切实提升疫情防控科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