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春季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农业部连续第5年组织开展“百乡万户调查”活动,派出由百余名干部和科技人员组成的27个调查组,分两批赴全国各地开展为期1个月的驻乡进村入户调查,全面了解政策落实、春耕备耕、农村改革和社情民意等情况。本报今日刊发其中15个调查组撰写的15篇调研日记,敬请关注。
2015年3月10日星期二多云 做有良心的“做梅人”
广东调查组
今天,调查组来到普宁市高埔镇东昱食品有限公司,调研青梅加工产业发展情况。董事长陈彬刚见面就开玩笑说,我是个“做梅人”——做青梅产业的人啊。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陈彬介绍,在一个产业中,不同部门、企业和个人有不同的分工和责任,只有大家各负其责,相互配合,才能把一个产业做好做大。在青梅产业中,有梅农、中小加工企业、龙头企业、政府和协会,各有分工和职责:梅农种好梅子,保证质量,提高产量;中小企业做好产品,开拓市场,龙头企业还要主动开展技术研发,打造品牌;政府部门从全国甚至全球整体布局青梅产业,从国家层面进行产业调控;协会做好服务,联系各方,辅助产业健康发展。
质量安全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命线,企业需要把好市场准入关,通过实行市场倒逼机制,建立“食品安全黑名单”,保障食品安全。产品出了问题,企业要主动担责,同时要求合作社和农户,把好原料质量安全关。产品质量出问题等于企业自砸牌子,所以必须十分重视,从原料收购到生产加工,再到成品包装,全程监控,从根本上确保食品安全。
“做梅人”应该有责任,有担当。要带着感情来做青梅事业。普宁青梅二十多年,出口日本,一直没有问题,就是因为企业家有责任有担当。
2015年3月12日星期四阴 土地流转的“另类”难题
云南调查组
和顺镇是腾冲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乡镇。我们在调研和顺土地确权工作情况时,了解到该镇土地流转带来的一个“另类”难题。
和顺是滇西古镇,有6800余人口,耕地仅8100余亩,曾获“中国第一魅力名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等称号。随着和顺旅游产业日益做大,越来越多村民开始从事“农家乐”经营,增加家庭收入。临近界头镇,万亩油菜花田壮美景色直接拉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经验打动了和顺人,镇政府也有意组织农户规模种植油菜。但村民们尝到了经营旅游服务业的甜头,不愿意再辛苦种地。土地在村民之间偶有流转,但不过两三亩地,农时、作物也不统一。
这可急坏了镇政府,土地没人种,既影响了农业生产,又间接影响到旅游发展。为此,和顺镇联合旅游开发公司,每年无偿提供100万元左右资金鼓励农民通过流转方式,将古镇坝前的600多亩土地种植油菜,美化景观,扩大旅游,种植油菜的收入全部归农民所有。
2015年3月6日星期五晴 两个转型村的“烦恼”
河北调查组
今天,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鹿泉区石井乡黄岩村和大河镇曲寨村,两个村在集体经济发展中都遇到一些“烦恼”。
黄岩村是山区村,耕地贫瘠、物产不丰,村两委搭班子22年,威信较高。前几年依托丰富的石材资源,村里建起二十多个采石场,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然而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采石场被大批关停,集体经济迅速由盛转衰。据村支书刘建华介绍,现在村里基本没有集体收入,想打个井浇地都拿不出钱来。如何重振集体经济,成为黄岩村最大的“烦恼”。
大河镇曲寨村起步很早,是个老先进村,集体经济实力极为发达,2014年村工农业总产值达76亿,利润2.6亿,人均收入3.5万元,是华北平原上一座独特的“农村都市”。然而曲寨村如今却也有它的“烦恼”。一是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后的政策界限问题。2004年村里按人口和贡献将集体资产量化到人,并允许股份继承,但不能新增。这种分配方案是否能够得到国家政策明确,村领导班子表示拿不准。二是产业转型之忧。随着环保政策加码和产业周期规律,以建材、造纸、电解铝为主要产业的曲寨村目前正在谋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否走好这条转型之路是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
2015年3月7日星期六阴 种粮大户的三笔账
福建调查组
云霄县东厦镇洲渡村64岁的方达明种了300亩水稻。在育秧大棚里,老方给我们算了他家的收支账。
第一笔账:单纯种粮。洲渡村地处漳江冲积三角洲,在多山的闽南是难得的地平土肥的好地方,村里的土地大多数租给了一个企业种反季节蔬菜。由于种大棚蔬菜地力消耗较大需要轮作,每年约半年的时间需要种水稻改善土质。方达明2009年开始租的300亩土地就是在这半年的轮作期种水稻,租金半年每亩400元。方达明家种地的就是方达明老两口和儿子3人。每亩地种籽、农药、肥料、农机和季节雇工等成本800元,加上租地费用400元,总投入是1200元。每亩产量是1300斤(未脱水),按照每斤1.05元的价格算,每亩仅挣165元。相比周边种蔬菜农户一亩动辄上万的收入,这样低的收益能坚持下来吗?方达明又给调查组算了第二笔账。
第二笔账:农机服务。老方介绍,他家租种的300亩地连片平整,便于使用农机,插秧收割等农活都可以机械化。所以他家买了3台拖拉机、4台插秧机和一些水泵等农机具,扣除农机补贴11万,实际花了19万。有了农机,每亩生产成本实际可以少支出300多元,每亩纯收入近500元。另外,由于家有农机,给周边的农户提供农机服务每年还可以多收入6万元。2014年家庭纯收入约15万元。
第三笔账:种苗推广。老方介绍,去年当地农业部门选在他家建了个水稻育秧工厂,总投资120万元,其中老方投资20万,主要进行水稻良种选育推广,可供周边2000亩水稻播种。虽然育秧厂还未投产,按照附近县每盘秧4块的价格,加上机插等配套服务,预期收入还是相当可观的。老方说,只要儿子继续干农业,水稻就继续种下去。
2015年3月10日星期二阴 种粮能人的种粮经
湖南调查组
说起种粮,曹修叨便滔滔不绝地介绍起了他的种粮经。他是浏阳最早从事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人,抓住国家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大好时机,逐渐从农机大户转变成种粮大户,流转土地面积从2012年的300亩逐步扩大到2014年的1200亩,今年进一步扩大到了1700亩。
他经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种地方法。一是控制风险,降低成本。一般来说,种植油菜的亩均效益比种水稻要高几百元,但油菜籽没有保护价收购,市场风险较大。“我采取主要种植双季稻,小部分种植单季稻+油菜的种植方式来控制风险、增加效益;水稻直播比机插秧每亩成本要低200多元,但传统水稻直播怕倒春寒、寒露风,别人都认为风险太高,不敢搞,选择采用机插。”曹修叨还摸索出了“旱田直播”的方式,待秧苗根扎下去再放水,这样就可以抵抗寒潮气候风险。二是管理到位,提高产量。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在放水、播种、植保等关键环节,曹修叨基本都亲自来干。去年,曹修叨的普通田块双季稻亩产达到了2061.3斤(优质田块产量更高),比一般的大户高出200~300斤。
“我家老曹的最大优点是干啥就一心琢磨啥,有始有终。有个大学教授就在相邻的地块搞实验田,产量和效益都比不上我家的地!”他的妻子如是说。
2015年3月11日星期三晴 “湖羊”有了“领头羊”
湖北调查组
3月11日,调查组一行来到武穴市余川镇莲花塘村“尖北恒泰羊养殖有限公司”。走进公司的院落,正赶上喂料的时候,咩咩的羊叫声不绝于耳。
公司老板吴成德春风得意地向我们聊起了他的养羊经:经多次反复实践,公司最终成功引进适合圈养的品种——湖羊。公司占地103亩,投资1500万元建成13栋8000平方米的高床双排列羊舍和2座3360立方米的青贮饮料窖,2014年养殖湖羊1.42万只,出栏10800只,存栏3400只基础母羊,是湖北省规模最大、品种档次最高的湖羊养殖企业。
恒泰公司与附近养殖户签订合同,形成“免费借羊、寄托养殖、增重归已、合同收购”的恒泰养殖模式,即公司负责免费借羊,免费技术指导,并保证按高于市场价回收成羊,让羊户放心养羊、开心赚钱。恒泰公司已与35家农户签订了养殖合同,养殖户纯收入平均在5万元以上;其中2户养殖量达到3000只。公司重视养殖技术,尤其重视繁育和疫病防控,全部采用人工集中受精,集中生产,每只母羊平均每台产子达3~4只,大大提高了产子率;除按时免疫接种外,每到换季时节,提前饲喂中药材进行预防,提高羊只的抗病能力,每年花在治疗上的钱不足2万元。
当被问到担心不担心市场保护的问题时,吴老板莞尔一笑:“我现在想的是羊肉加工和流通环节的问题,计划在武汉成立一个羊肉加工企业,名字就叫“领头羊”。
2015年3月19日星期四晴 “管得细”让柑橘不得黄龙病
江西调查组
为了解柑橘黄龙病对南丰蜜橘产业的影响,调研组来到赣州市南丰县。车子穿梭在两侧都是橘园的乡村公路上,不时可见因发生柑橘黄龙病而被砍掉的橘树。柑橘黄龙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通过柑橘木虱传播,可防不可治,被当地的橘农称为“癌症”。
刘辉章的橘园位于大塘埠镇六星村刘屋。说是橘园,其实已经不复存在了。因发生黄龙病,年前20多亩橘园被全园砍除。“23亩,820株,品种纽贺利,2004年种植,10年树龄,正是产果盛年”,刘辉章满是惋惜。“全园橘树都被砍了,以后还种吗?”刘辉章说:“真是心疼啊!建了个网室,正准备育苗,3年后才能种。”而市山镇耀里村耀里园艺场彭文春的橘园,同样是10年树龄的橘园却没有发生黄龙病。“管得细”道出了他对黄龙病的防控要点。
防控柑橘黄龙病需要加强宣传、综合施策,在苗木繁育与管理、检疫堵截、统防统治、清除病树等措施上下功夫;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及农业部门加大支持,尽快建立对果农因病砍树的补贴机制;需要加强科研、推广部门联合科研攻关,尽快明确柑橘木虱及其传带的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危害规律,建立科学的防控技术体系,为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保驾护航。
2015年3月5日星期四晴 有了农机设备干活省时省力
甘肃调查组
今天是惊蛰。惊蛰刚到,田间地头就一派欢腾繁忙的景象,一垄垄平整过的土地,上面堆着错落有致的细沙和有机肥;一排排蔬菜阳光温棚鳞次栉比地排列着。“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农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
调查组在合黎镇五一村张天红的家里,看到一台可以播种、施肥,又可以铺地膜、喷洒农药的机器,张天红介绍说:“有了这个机器方便多了,一天播种十亩地有两个人就够了,机器开过去种子种了、地膜铺了、农药洒了、肥料也施了,以前光干这些活都得几个人,十亩地那就得几个人干上好多天,现在还能领到国家的农机补贴”。
在绿洋育苗中心,大棚里几个大姐正在为蔬菜花卉育苗,虽然人手不多,但流水作业、井然有序,有的在往育苗盘里装培育育苗的土壤,有的在点播种子,育苗中心的负责人介绍:“这些是在为一种专门用来榨油的玫瑰育苗,因为种子的特殊性,需要人工操作育苗,普通的蔬菜育苗现在已经用机械化生产一点一滴地替代了人工”。
惊蛰,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忙碌,还有希望。期盼辛勤劳作的农户都有一个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