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要闻 » 零散耕地如何拼出现代农业大版图

零散耕地如何拼出现代农业大版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5-08-17  浏览次数:385

“一年到头,我们都在操心种地,跟种地有关的事。”郭秀云笑着说,“每到播期就天天揪心,看到苗出来了,长得壮了,才能睡个踏实觉。”每年一入秋,郭秀云和爱人、合作社的另一负责人张玉东就带着团队下乡宣讲了,“村部、集市上、村民休闲广场,有农民的地方,哪怕只有一个人,我们也要讲,一个人一天就要跑4个村子。”张玉东说。

此外,合作社还拥有一支核心队伍——分社负责人。以村为单位,每个村子选一名分社负责人,将托管服务在各个村子本土化,降低合作社的运行成本。合作社成立前,郭秀云夫妻做了16年的农资销售,积累了不少农村能人资源,比如村干部或者威望较高的村民,这些人成为目前47个分社负责人的主力。张玉东说:“他们熟悉村里情况,便于跟本村人打交道,交给他们,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每亩土地托管服务利润的30%给分社负责人,30%留在合作社,2%给农民购买保险,10%作为风险基金,剩余28%作为下一茬作物的托管费返还农民。按照这一规定,托管土地规模越大,分社负责人和合作社收入越高,农民托管土地的时间越长,获得的实惠越多。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分社负责人会想办法提供优质的托管服务,扩大托管规模。他们每天下田观察长势,关键农时不敢马虎,关键农技落实到位。每年种冬麦前,早早开始在村里挨家挨户动员,用村里的大喇叭广播,加入的农户越来越多,土地规模越来越大,更多农民和分社负责人从中得到收益。今年43岁的傅庄分社负责人裴广超对记者说:“确实很累,但是大家很信服,收入也还行,一亩地每年能提20多块,管理3000亩地,一年挣个七八万元不成问题。”

合作社内部另一关键力量是农机手。社里与60多名农机手是松散管理、紧密协作的关系。农闲时农机手到周边矿上做工挣钱,农忙时全部都回来了。机手大都是带机入社,合作社只需要集中资金购买最先进或个人无力购买的农机即可。对农机手而言,入社也大有裨益:以前田块分散、信息不畅,找活儿操心、作业奔波;入社后田块成方连片,由合作社统一调配,省心又省油,作业效率提高了,效益也提升了。

除了合作社内部力往一处用、劲往一处使,合作社还注重借助外围力量,整合上下游企业、政府部门、农技系统等各类资源,这是百信合作社得以迅速扩张的另一个原因。

当地政府部门就是土地托管的积极推动者。滦县农业局副局长宋利说:“基层农技推广最难的就是到达各家各户的‘最后一公里’。以前,基层农技人员到村里组织农技培训,100户农民只有30户能到场,农药发给农户,教给他们药量和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统一,物力人力财力没少投入,效果却不佳。现在,通过合作社,一项技术很快就能在数万亩土地应用推广。合作社成了农技推广最有效的通道。”此外,很多政府补贴扶持项目,比如农机深松、高产创建、节水节肥等,一家一户很难实施,通过合作社就可以不折不扣地落实下去。

百信合作社的运作架构,看似松散实则坚固,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草根实践的大智慧。构筑起这层模式凝聚力的,有诚信体系的建立、优质服务的稳定供应,还有多方共赢的运作机制。

坚持“两统一”,种什么合作社说了算、用种用肥用药听合作社的,为啥?

——控制生产源头和过程、连接加工和销售环节,朝全产业链迈进,实现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

百信合作社运作中,必须要坚持“两个统一”。“种什么必须统一,才能把分散的土地连成片,实现规模种植,便于机械作业。”郭秀云说。在百信合作社托管的土地上,基本统一为小麦、玉米、花生三茬作物两年轮作,既符合作物生长规律,减少病虫害发生,又能保护土壤,延缓地力衰退。

“种子、农药、化肥必须统一,才能实现标准化种植,解决困扰人们的食品安全问题。”张玉东说,“在种植源头上把控食品安全,这是合作社成立之初就秉持的价值理念。”而这样的理念与他们夫妻的经历有关,从事农资销售时,他们经常看到农民使用高剧毒农药、过量喷洒农药以及过量施肥,给百姓健康带来威胁,也破坏了土壤和环境。现在他们每年拿着10万亩耕地的农药化肥用量,要求厂商根据需求生产配方肥或高效生物农药,从而控制整个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

在傅庄村的田间,记者看到农民自种的花生地受红蜘蛛虫灾影响,出现了成片成片的黄叶。负责人裴广超说:“一瓶杀红蜘蛛的药原本能打5亩地,农民自己打却只打1亩,红蜘蛛生在叶子背面,农民的药壶只能喷到叶面,必须用静电喷洒,才能渗透到叶子背面。可农民不懂,以为是药量不足,接着加大药量,造成农残超标。而托管给合作社的土地,按照科学防治方法已经提前喷过药,那时候还没有虫,用药量少,且效果好,能有效降低农残。”

在产中环节,合作社通过全程机械化和先进农业技术应用,使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在产后的加工销售环节,郭秀云也做出了初步探索。去年合作社注册了“大昭农合”面粉商标,由于小麦品质好,面粉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今年18万斤面粉一个月零5天就销完了。前不久,头脑灵活的郭秀云在清华大学读MBA期间,动员班里同学,众筹了几百万元,启动了高端花生油项目,目前第一茬花生已经收获在即。另外,为解决秸秆焚烧的问题,合作社投资购买了4台生物质燃料压块机,回收秸秆,制成燃料,已经与电厂签订了销售合同。

产前,百信合作社坚持作物品种、农资供应两个统一,为土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奠定基础;产中,实现了全程机械作业和科学种田;产后,向农产品加工领域延伸。土地托管服务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百信”的模式可以在异地复制吗?据悉,百信合作社在河北的衡水、承德等地已建立了“分社”,其中衡水枣强县规模最大,根据当地种粮大户较多的特点,在当地一家大的面粉加工企业的牵头带动下,以种粮大户为分社负责人的架构已经建立起来,并迅速发展到2万亩的土地托管规模。事实证明,百信的运行模式,结合地方不同特色稍加“驯化”,是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发挥作用的。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