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三农”理论界已经形成共识,但是具体发展模式、实现路径等仍处于不断探索中,有的地方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矛盾。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蒋和平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这些年一直关注农业规模经营相关课题。他们独辟蹊径,挑选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多个农业规模经营实例进行调查和对照比较,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做了深入研究。本期对话主持人邀请到蒋和平教授,就如何理解现代农业与适度规模经营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等相关话题进行交流。
蒋和平,男,湖南省宁远人,博士。1995年~1997年,在华南农业大学进行农业经济学博士后研究。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二级教授、农业科技管理学科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运行机制和模式的研究,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内外50项重点研究课题,出版了《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等10本专著。
主持人:本报记者 陈伟
嘉宾: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教授 蒋和平
主持人:中央有关文件多次提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问题。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在全国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嘉宾:农业规模经营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
规模经营是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首先,现代农业是集约化的农业,要求生产要素聚集,相应的管理要素也更加复杂,一家一户精耕细作的小农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这种需要,必须搞规模经营。其次,现代农业还是标准化农业,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都要求一定的规模,一家一户很难做,成本很高,根本做不下去。第三,现代农业还是一个品牌化的农业,农业产品是产品质量、商品信誉、当地农耕文化、传统特色等要素的结合体,要保证农产品质量、维护品牌、管理好这些要素组合,都必须要求一定的规模。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可以发现,他们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都选择了向规模化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的路子。深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最终将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奠定坚实的物质和实践基础。推进农业规模经营还是确保粮食增产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主持人: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于农民增收有什么重要作用?
嘉宾:规模经营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现实保障。首先,由于规模经营,生产要素集聚,便于采用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得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收入增加。其次,规模经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包括直接生产成本和间接生产成本,减少了农民的生产支出。而那些将自己承包地流转出去的农民既可获得土地租金又可以在土地流入方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第三,规模经营的推进为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提供了条件,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第四,规模经营还促进了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规模经营是生产要素集中后的综合管理,要求从业者有更高的农业生产技艺、更高的管理水平,一批农业劳动者将在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
主持人:有人将农业规模经营理解为主要是土地规模经营,有人觉得规模经营主要是种植环节的规模经营,有人觉得“适度”非常模糊,很难把握。应该怎样全面看待这个问题?
嘉宾:将农业的规模经营理解为土地的集中规模经营,这是一个认识误区,这种认识实际上只看到了农业生产的产中个别环节可以规模化,而没有从更为广阔的视角来认识到产前、产后和产中其他重要环节的规模化也称作规模化经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核心是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协同效应,使其发挥各自最大的生产潜力,所以不能盲目追求“规模”而应注重“度”的把握。有规模不等于有效率,规模经营也并不一定产生规模经济,如果缺乏必要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基础,一味地追求规模很有可能使农业生产的成本超过收益。
对于“度”的理解,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定性的概念,衡量规模经营是否“适度”的关键指标是看生产要素的配置是否合理。另一个层次就是定量的分析,要根据投入产出法、计量经济分析等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来测算盈亏风险和适合当地情况的合理规模。目前定量的工作做得还不够。真正要做好规模经营就要以定量为基础并和定性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