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设:既要面子光鲜,还要里子壮实
农民的期盼在哪里,农村发展重点就在哪里。平谷区始终坚持一切从农民的现实需求出发,对政策灵活运用,实现新农村建设由表及里、由硬件向软件、由低水平建设向高水平服务发展的转变
在全国范围内,北京市很早就迈出了城乡统筹的步伐。北京强大的综合实力,给予了农村建设很大的支持。在早年“暖起来、亮起来、循环起来”三起来工程推动下,平谷区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面子”光亮了,就要好好修整“里子”了。农民的期盼在哪里,农村发展重点就在哪里。新时期,平谷新农村建设开始由硬件转向软件,由建设转向管理,由低水平建设转向高水平服务发展。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让农民头疼的大事。新农合运行多年以来,在减轻农民医疗负担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过度医疗的现象,变相给农民看病增加负担,也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
如何破解?平谷区卫生计生委主任金大庆说:“单靠政府部门,一来人手不足干不了,二来都是一个系统的,说实话,也管不好,必须要引入第三方力量。”2011年1月1日,平谷区与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公司开展新农合“共保联办”探索。由人保健康派出专业人员,与平谷区管理中心共同建立工作队伍,参与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单据审核、医疗巡查,加强对医院新农合服务病前、病中、病后的全程监督。
这是北京市首次引入商业保险机构经办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事实证明,将政府管理优势与商业保险机构的专业优势相结合,既能确保参合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不降低,更优化了新农合的管理,有效控制了过度医疗的问题。”金大庆告诉记者,试点之前三年,平谷新农合基金平均每年支出增长69.4%,试点三年期间,这一数字仅为2.2%。2011~2013年,平谷农合医疗费用支出减少1.03亿元,其中减少农民看病支出5900万元。
数字背后,是真切的改革获得感。让农民生活更加便利,已经成为平谷农村改革的主色调。在平谷区最偏远的熊儿寨乡,全乡所有行政村都设立了便民代办服务站,努力实现“农民办事不出村、纠纷调处不出村、信息提供不出村、致富服务不出村”。残疾人生活补助、低保专项救助、生育服务证、危房改造、取暖证明……农民需要的各种服务,这里都能协助办理,极大方便了偏远山区农民生产生活。这一服务体系,目前正在全区推广。
在大兴庄镇西柏店村,这里正在开展“美丽智慧乡村”建设试验。在北京市农研中心专家的支持下,这里通过物联网技术发展鲜食菊花产业,通过智能化、信息化污水处理装备净化农村环境,将村容村貌改变、循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融合在一起。“美丽智慧乡村的最终路径就是要实现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发展,这样的新农村才是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北京市农研中心城乡经济信息中心主任刘军萍说。
生产发展了,生活更便利了,人们对乡村发展也有了更高的追求。改革由外及内,由表及里,不断进入深水区,改革的“硬骨头”也越来越多。
“由于规划限制,很多农户四世同堂还要挤在很小的宅基地里,有的老百姓儿子要结婚了,没有宅基地盖婚房,急得直蹦。”金海湖镇党委书记史立成介绍,全镇28个村居单位,规划保留村庄16个,需要迁建、合并12个村庄,宅基地审批难是困扰老百姓也是镇政府亟待破解的难题。
啃硬骨头要有巧劲儿!在这种背景下,金海湖镇开始了农民共享宅基地建设探索。地,在北京一直是一个焦点问题,也是一件敏感事情。给农民盖保障房?好像没听说哪儿干过,但是也没有哪条政策明确说不行。既然如此,那就干!
金海湖镇在规划的中心村靠山集村建设了3栋板式居民楼,每平方米2600~2800元价格,不仅解决了本村宅基地审批的问题,也解决了周边小东沟等四个规划迁建村的宅基地审批难题。
“这就是我们‘农民的保障房’,有了这房子以后,儿子找对象好找多了!”有着两个儿子的王建东乔迁新居后高兴溢于言表。
对政策的灵活运用,既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担当,关键是一切都是从农民的现实需求出发。“既不违反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又符合平谷农村发展规划,农民也欢迎,就应该大胆地去干。只要创新思路,就会有办法。”吴连江说。
农民增收:既要土里刨金,更要地上赚钱
当农民不只是简单的农业经营者、体力的出卖者、土地的出租者,而能成为产业的主人、企业的法人,他们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增收致富,农民这两个字才能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改革,最终要体现在农民增收上。对于北京而言,“农民增收”是一道特殊的命题。早在2010年,北京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就已经迈过了1万元的门槛,这一年也正是平谷农村改革试验区启动之时。要在高起点上取得新突破,必须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盘活农村资源,打通农民多渠道增收路径。
为了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益,平谷区推动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北京荣涛食品有限公司,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化模式,实现“全产业链的收益都能让农民分享”——深加工企业经营效益按比例返回给合作社,合作社80%的利润返还给社员,不低于市场价格订单收购农民豌豆。2014年,给社员总返利超过700万元。
为了提高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平谷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罗营镇玻璃台村,原本是一个交通不便、收入来源单一的山区农村,他们紧紧抓住北京市乡村旅游的热潮,统一建设适合乡村旅游的农村民居,把山区老百姓的生活资料变为生产资料,实现农民住房资产化经营。2014年,这个只有68户居民的山村旅游总收入达600万元。
为了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平谷积极推进农村资产、资源的优化配置:成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和农地委托公司,通过搭建规范统一的产权交易平台,激活农村要素市场,盘活了存量,引进了增量。从2010年起,该平台成交金额超过2亿元,溢价金额为4280万元,4000多亩土地通过农地委托和产权交易的模式给农民二次返利。
平谷的探索并没有止于此。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资产,也是挖掘农民增收最大的潜力所在。但是,所受到的法律法规的束缚也是最严的。平谷这个“试验区”没有政策倾斜,该怎么办?平谷还是始终如一的态度——在政策空间中挖掘改革潜力。
正大绿色方圆300万只蛋鸡养殖示范项目——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企业,为平谷农村改革打开了一道新的大门,“四位一体产权”模式的建立把农民、企业、政府和银行紧紧绑在了一起:西樊各庄村通过成立“北京绿色方圆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本村村民的755亩地,为该项目提供建设用地,他们是项目的法人主体;平谷区谷财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正大集团出资50%,组建谷大投资有限公司,作为项目的融资平台,向银行进行融资,他们是项目的投资主体;而正大集团所属的北京正大畜禽科技公司则是项目的运营和管理主体,受投资公司委托,帮农民管理资产,赚到的钱用来偿还银行本息和给合作社社员分红。
这一模式能够运行的一个重要政策机遇是:2007年,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联合发出的《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其中规定:“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所需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这就解决了农民的产权问题。
“从2012年项目开始,土地租金第一年每亩1000元,此后每年递增5%;20年经营期内合作社共可从该项目获得纯利3.3亿元,户年均分红1万元。”在西樊各庄村党支部书记陈凤林的脑海中,农民增收这笔账算得门儿清。“农民也不用担心正大干不下去,跑了”,正大集团签订的是“照付不议、不可撤销”协议。也就是说,不管经营得好坏,正大集团每年必须支付给投资公司投资额12%的固定资产回报,这样农民的收益就有了保障。待项目投资本息清偿以后,资产将完全归农民合作社所有,农民成为“企业主”,企业成为“打工者”。
这种BOT(“建设—经营—转让”)融资模式在金融领域并不鲜见,但是将其引入农村建设和农民对接,却是首创。“它不仅创新了政府支农模式,引入了现代化的人才、管理、金融要素,盘活了农村资源,更重要的是,探索了农民在现代农业项目中拥有产权的农民增收致富新机制。”区农委主任李小丰说。有一天,当农民不只是简单的农业经营者、体力的出卖者、土地的出租者,而能成为产业的主人、企业的法人,他们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增收致富,农民这两个字才能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