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科技 » 农业创富 » “大学生牛倌”贺根:农村创业脱贫需要年轻人

“大学生牛倌”贺根:农村创业脱贫需要年轻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5-11-25  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191
导读:贺根(左)帮助贫困户挑选小黄牛(11月20日摄)。牵着3头小黄牛走在海拔600米的山路上,虽然天气有些阴冷,但张光明心里热乎乎的...

贺根(左)帮助贫困户挑选小黄牛(11月20日摄)。

牵着3头小黄牛走在海拔600米的山路上,虽然天气有些阴冷,但张光明心里热乎乎的,“没花一分钱,就能借几头牛回家养,明年再把牛还给这个伢,一年挣几千元,这样的好事哪里找?”

52岁的张光明家住大别山深处的湖北罗田张家山村,没有子女,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大山,和老伴及80多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前不久村里核实贫困人口,村民一致认为他家最穷。

张光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借三头年龄一年左右的小黄牛,不用花一分钱,牵回家自己放养,一年后,小黄牛便可以出栏,再把黄牛还回去,一年里黄牛长了多少肉,自己就能挣多少钱。

“这个伢”是谁?他是贺根,人称“90后大学生牛倌”。

2011年6月,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破格留校任教的贺根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回到家乡湖北罗田县白莲河乡覆钟地村养牛。

这年他21岁。

从小就在山上放牛,上完大学后又回来放牛,父亲为此一度跟贺根翻了脸,而他没有因此改变决定。贺根说:“农村创业最大的困难不是资金、不是项目、不是政府的政策资助,而是农村没有年轻人!”

当年11月,贺根试着养了14头黄牛。为了保证牛肉的质量,贺根坚持不用添加剂喂牛,而是让牛吃大别山的天然草料。创业之初,每天天不亮,贺根就起床一个人跑到河边割牛草,他双手磨出了血泡、长满了老茧,双臂、双腿满是被草割伤的血印。

不管创业多么艰辛,贺根坚持做“大别山黄牛”的决心一直没有变。短短一年多,他的事业就有了很大发展。在贺根带动下,村里一些在外务工的村民也回乡养牛。2012年4月,贺根成立了“民生养牛专业合作社”,到2015年,他的合作社成员达到117户,一年出栏黄牛2700多头。贺根还开门店销售自己的牛肉,他的牛肉品牌取名“贺根”。目前,他在附近的黄冈市区开了5家门店。

贺根说自己命里注定就是属于农村的,在他眼里,除了有绿水青山,农村更有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贺根已流转了2200多亩山林,打造天然牧场。他的梦想是建立“大别山黄牛”养殖基地,做与牛相关的系列深加工产品。

11月21日,和张光明一起“借牛”的有30多位村民,他们都是张家山村的贫困户。“听说可以借牛回家自己养,村里的贫困户都愿意参加,我认为像贺根这样的能人带着贫困户脱贫,扶贫工作可以走得长远。”张家山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杨洪说,“全村400户,125户是贫困户,相信在贺根的带领下,三年脱贫有希望。”

放下大学教鞭,回乡执起牛鞭,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年近7旬的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先后8次到大别山看望贺根。

“吴老总是勉励我,农村大有作为,但不能靠爹爹婆婆,而是需要更多的年轻人。今天看到老乡们牵牛时高兴的样子,更加坚定了我信心,农村创业需要年轻人,农村脱贫更需要年轻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