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建设与治理专家团(以下简称专家团)工作推进会举行。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专家团自2024年5月成立以来,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标,统筹全院优势力量,在乡村发展规划与咨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治理效能提升、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为全国乡村建设与治理提供科技支撑,助力乡村振兴。
在乡村发展规划与咨询方面,专家团撰写的《关于村庄整治和村容村貌提升定点观察情况的报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获得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肯定,同时,为天津、湖南、内蒙古等地制定一批乡村建设相关的规划、方案、标准。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专家团支撑推进农村改厕,协同治理农村污水。专家团赴湖南、青海、黑龙江、广西、内蒙古等近30个省份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技术服务,推广技术装备,优化技术方案,提炼典型模式,打造样板示范,解决300余条问题,培训超5000人。攻克寒区、旱区、水网区改厕节水、防冻、无动力污水处理技术难题。研发“厕污协同共治”技术体系。针对黑灰水分开排放,利用“三格式+分治技术/+无动力生物强化技术/+可再生能源强化处理技术/+生态转化技术”实现厕所粪污和生活污水的分质分级资源化利用。
同时,专家团支撑服务生态保护修复,开展耕地质量评价,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推广。落地秸秆全量深埋、耕层有机质快速提升和“海绵型”耕层水养缓控等3项技术。开展林草田耦合-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有毒植物防控、华北重大危害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综合防控技术培训;开展贫瘠干旱土壤复垦复绿(麻类作物)工程。研究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及低碳生态农业模式集成。“控-减-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模式入选2024年农业农村部资源环境类主推技术,山东、天津、山西和黑龙江等地示范推广4.4万亩。在青海、西藏等地实施生态监测、长期因子观测;调查甘南州耕地畜禽粪便、秸秆等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优化有机施肥模式,研究推广种养一体化循环技术模式、绿色低碳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研发绿色建材技术(植物染、复合材料)助力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建设横州市临江村乡村能源站,探索沼气碳交易生态补偿机制;发布《沼气规模化生物天然气碳排放强度研究报告》,引领低碳发展。
在产业支撑方面,专家团以加工带动业态融合,推动麻类与果蔬副产物实现综合利用。制定麻类副产物栽培食用菌技术规程,实现榆黄蘑、猴头菇(生物学效率90%以上)高效栽培;开发灵芝面膜、灵芝百味汤包、灵芝养生方。创制抗菌防腐材料、环保染料、植物纤维复合材料,形成莓茶染创新技术,在张家界武陵源区应用推广,以功能拓展带动农业与旅游渗透融合。研制并推广手持式工业大麻花叶分离机,解决了云南工业大麻花叶分离“无机可用”的问题;研制4BM-261型山地苎麻剥麻机,重量减轻37.5%,幅宽减少32%,适配丘陵山区作业。
在治理效能提升方面,专家团调研乡村振兴示范县,设计一套包含产业振兴、乡村建设与治理等6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的示范县创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100个县(市、区、旗)进行监测评估,研究制定了各项评估指标示范县创建目标值及认定标准,为乡村振兴示范县认定标准提供依据。创新联农带农治理机制。构建“县委常委抓调度、产业专班抓推进、技术专家抓指导、党建指导员抓党建”四位一体推动产业规划落实体系,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联帮带机制。探索嘎查“党支部+股份经济合作社+科研院所+牧户”合作模式,有效带动当地肉牛、饲草等产业发展。
在公共服务保障方面,专家团以理论+实操+师带徒培训模式,开展“五老授渔”乡村振兴新农人培训。以地方特色文化带动农民增收,充分利用当地侨乡文化,支撑服务福建乡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扶持推动当地乡村产业发展。以“科技培训+科学普及”模式,结合农村改厕、农村污水垃圾协同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技术推动示范,开展田间课堂现场指导培训约13400人次,发放技术指导、问答手册20000余册,录制技术科普、改厕典型小视频等。同时,在内蒙古、西藏、新疆、四川、贵州等重点草原牧区开展草原普法宣传、牧草科普培训,组建西藏首家科技小院。
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所长、乡村建设与治理专家团团长杨永坤表示,下一步,专家团将以农业强国建设为核心,对标对表职责使命要求,紧扣“稳粮保供、绿色转型、数字赋能、治理创新”四大主线,聚焦“补短板、强链条、提效能”,构建“科技引领、农民主体、市场驱动”的乡村建设与治理体系,推动乡村从“基础达标”向“和美升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