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轰隆隆的声音,一袋袋大米在生产线的传送带上整齐有序地排列着,自动封装机器也摆动着吊臂,一袋袋将装好的大米从生产线上夹出,有序地摞到隔壁的生产线传送带上,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装箱。
这是位于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国家科技园区内天津市优质小站稻开发有限公司大米生产包装车间的日常。一袋袋优质的天津小站稻大米从这里被送往京津冀地区。
小站稻大米生产包装车间。
小站镇位于津南区东南部,是绿色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60平方公里,是“因兵而兴、因米而名”的百年历史名镇。近年来,小站镇深挖“兵米”文化内涵,做足“源、魂、种”文章,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小站稻品牌。
天津市优质小站稻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强告诉记者,该公司年生产能力5万吨,是集办公、加工、仓储、销售于一体的现代稻米加工基地,被天津市政府批准为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我们始终致力于优质小站稻的选种育秧、绿色种植、仓储保鲜、智能加工、市场营销、品牌打造,构建了从育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加工旺季主要是每年的10月到年底,目前年产能4万吨左右。”王强说。
会馆村的稻田画。
这些优质的大米很多都来自9公里外的小站镇会馆村小站稻种植核心区。记者在会馆村稻田画观摩塔上俯瞰,一片绿油油的稻田长势良好,“上合回家 相约天津”八个大字在不远处的稻田画内格外引人注目。在稻田画旁的步行栈道中,三三两两的游客举起手机拍照,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
记者了解到,位于小站镇西南部的会馆村共有耕地1530亩,其中小站稻种植核心区有1030亩。现有村民1341人,2024年,会馆村村集体收入达380万元。
小站镇党委书记郑哲明告诉记者,自2016年以来,会馆村复种小站稻,推广“稻蟹共生”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2024年会馆村小站稻种植面积620亩,产量350吨。2025年,会馆村与国际水稻研究院合作种植16亩试验田,试种31个水稻新品种。
“今年,会馆村以‘上合回家 相约天津’为主题,选用5个天然杂交彩色水稻品种,种植稻田画50多亩,构建陆海协同的视觉叙事结构,将津门城市肌理中的人文符号、生态符号、精神符号与经济符号有机融合,充分展现天津作为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举办城市的开放包容与时代担当。”郑哲明介绍说。
津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津南区积极构建小站稻、种业、设施农业三条产业链,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目前,津南区以小站镇为核心,辐射周边乡镇,大力实施国家级小站稻产业集群项目建设。目前,津南区现有链主企业3家,链上企业6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