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十二点,海南省屯昌县综合批发市场附近的大昌叔黑猪肉铺里,砂锅升腾起袅袅热气。老板娘熟练地招呼食客,“2斤一早鲜切的黑猪肉、1份猪杂,再加2份河粉和青菜,5个人准够吃。”这样的场景,是屯昌人对黑猪鲜味的日常偏爱。
这份偏爱,源于屯昌黑猪“皮薄、肉嫩、味香”的独特品质。当地最具代表性的“黑猪肉涮粉”,被称作“一口鲜、百味生”的极致体验。
一口鲜醇“出圈”
鲜切的黑猪梅花肉、肝片、粉肠纹理清晰、脂肉均润,是打边炉的“黄金食材”;而用黑猪腿部筒骨提前熬煮数小时的汤底,更是这道美食的“灵魂”。
涮、炒、煎、焖、烤、煮、炸,屯昌黑猪样样都是好料。2023年屯昌评选的“十大名菜”中,烤乳猪、蒜香炸排骨、香煎五花肉、特色猪脚均以黑猪为原料。屯昌“十大小吃”里,黑猪肉涮粉、黑猪肉粽更是双双上榜,成为屯昌美食的“代名词”。
多年来,屯昌人保持着“一早鲜切黑猪肉”的习惯,或到餐厅加工,或回家烹饪,只为留住这份原汁原味的鲜。
从街头美味到“国字号”招牌
2016年,屯昌黑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成为海南首个获此认证的猪种。2024年,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多项荣誉加持下,屯昌黑猪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甚至吸引游客“为一道美食,赴一座城”。
屯昌黑猪是海南地方优良黑猪品种,在当地民间已有近百年养殖历史。早在20世纪80年代,屯昌猪、文昌猪、临高猪被统一命名为“海南猪”并收入《中国猪品种志》,列入全国畜禽遗传资源。
“屯昌猪”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品种,是屯昌黑猪的母本。自上世纪80年代起,屯昌农业畜牧部门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利用遗传选育技术,以“屯昌猪”作为母本,与杜洛克、巴克夏、川乡黑猪等国内外优质公猪品种进行杂交繁育。
繁育的二元或三元杂交猪,兼具了繁殖能力好、耐粗饲、抗病力强、瘦肉胶质高、食用口感好等优点,被命名为“屯昌黑猪”,成为当地最有知名度的土特产。
“看这猪的毛色——黑毛集中在头、颈、背、尾,白毛覆盖下颌、胸腹和四肢,黑白交界处有圈灰纹,额头那撮倒三角白斑,就是屯昌猪的‘身份证’。”在海南屯昌天之虹生态农牧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负责人韦格指着猪栏里的猪介绍。
让这一珍稀品种免于断代,科学保种是关键。走进屯昌县养殖示范基地,一套“饲料养畜、畜粪变能、沼液肥林、林产饲料”的生态循环系统正高效运转。
智能化设备精准投放构树玉米混合饲料,粪污转化为沼气用于发电,沼液滋养牧草、构树,收割牧草、构树叶发酵后反哺猪群,固体残渣制成有机肥料。作为海南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示范县,屯昌用绿色模式守护着黑猪的生长环境。
保种场的核心作用
在2019年非洲猪瘟疫情肆虐时,两家保种场为守护种群发挥了关键作用。海南省唯一的国家级海南猪(屯昌猪)遗传资源保种场海南龙健畜牧开发有限公司,以及省级海南猪(屯昌猪)遗传资源保种场屯昌天之虹生态农牧有限公司。
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海南猪(屯昌猪)遗传资源保种场各1家,5大种猪场年供种苗22万头,让屯昌黑猪这一地方良种走向全国。
保种只是起点,复兴才是目标。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所联合屯昌县畜牧兽医和渔业事务中心,以人工授精技术攻克种源遗传多样性不足的难题。
全产业链发展
“从育种到出栏,要做到‘五育’才能养出好猪。”韦格介绍,“育种”确保基因纯正,“育选”甄选300克以上健康猪仔,“育培”保障28天以上母乳喂养,“育保”分阶段科学饲养,“育肥”定时定量投喂至240斤以上出栏。
这套标准化流程,加上生态循环养殖模式,让屯昌黑猪的品质始终稳定,也为全产业链发展打下基础。
为破解“养得好、卖不贵”的难题,屯昌从加工、品牌、市场三个维度发力,推动产业升级。在加工端,当地企业联合省农科院,开发出腊肠、肉干、肉丸、粽子等20余种产品。
品牌端,屯昌紧握“国家地理标志”这张“王牌”。当地建立地理标志使用准入制度,只有符合种质标准、养殖规范的主体才能使用“屯昌黑猪”标识。
市场端,屯昌精准瞄准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刚需”。2022年,屯昌与大湾区商超连锁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搭建“直供供应链”,依托冷链物流实现“48小时新鲜直达”。
“大湾区近8000万人口,对好猪肉的需求很大。”屯昌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黄乙卓说。
如今,屯昌黑猪已形成“饲料种植—种苗繁育—生态养殖—屠宰加工—品牌销售—文旅融合”的全产业链格局,带动屯昌农户增收。
自2024年以来,屯昌全力推进“一园三区两中心”产业空间发展布局,其中,“两中心”之一的特色农产品区域中心将以屯昌黑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牵引,建设绿色农产品供给基地。
从千年农耕里的“家畜”,到国家级保护的“基因瑰宝”,再到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屯昌黑猪已成为海南热带农业“守资源、创价值”的典范。如今,屯昌黑猪已形成全产业链格局,5大种猪场年供种苗22万头,20余种深加工产品直供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