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畜牧工作站,不仅送钱送猪,更教技术解难题,现在俺家猪舍成了样板,日子越过越有奔头!”46岁的邵林志站在智能养猪大棚里,语气里满是感激。山东青岛市畜牧工作站将技术帮扶贯穿邵林志家脱贫始终,不只是单纯送钱送物,而是用专业技术搭建“造血”平台,既解眼前困,又铺长远路,为乡村振兴中的精准帮扶提供了实践参考。
初识困境:从“紧急救助”到“造血”方案落地
2018年6月,莱西市南墅镇东馆村的夏日闷热难耐,青岛市畜牧工作站高级畜牧师刘迎春、杨世红带着技术手册下乡,为村里养殖场开展生猪养殖指导。闲聊间,两人得知了邵林志家的窘境:邵林志身患乳腺癌与糖尿病,高额治疗费压得全家喘不过气;丈夫打工时摔断腿,暂时失去劳动能力;两个孩子一个读初中、一个上幼儿园,全家不仅花光积蓄,还背上了外债。
看着邵林志憔悴的模样,刘迎春和杨世红当场凑出1000元现金递过去。“这钱只能解燃眉之急,得找长久办法。”当天下午,两人赶回工作站向党委汇报,详细说明邵家的情况——夫妻二人是主要劳动力(丈夫需康复)、有闲置果园地、早年帮邻居喂过猪有基础养殖经验。这些信息成了制定帮扶方案的关键依据。
工作站党委围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展开讨论,最终确定“捐资赠物+企业联动+技术跟进”的思路:单纯捐钱捐物无法根治贫困,必须帮邵林志建立可持续的产业。此后一年多,市畜牧工作站的职工们累计捐赠现金2万余元,但对需承担医疗与生活开支的邵家而言,仍是杯水车薪。
2019年9月,帮扶迎来突破。刘迎春自掏5000元,又联系到爱心企业,一同送来3头巴马香猪种猪和1吨专用饲料。“种猪选的是抗病强、繁殖率高的品种,饲料也按生长阶段配好的。”送种猪当天,刘迎春和同事帮邵林志搭起简易圈舍,手把手教她观察猪的健康、调配饲料,邵林志攥着她的手说:“俺家的希望,就靠这些猪了。”至此,邵林志的养猪事业正式起步,技术帮扶也从准备阶段转入实战。
技术护航:破解养殖难题,从“保本”到“盈利”
养猪事业刚起步,难题就接踵而至。2020年春节后,巴马香猪母猪陆续产仔,可没有专业产床,仔猪躺在冰凉的水泥地上,很快出现拉稀、咳嗽的症状,长势远不如预期。邵林志急得直哭,第一时间拨通了刘迎春的电话——自从养猪后,刘迎春的手机就成了“24小时帮扶热线”,无论何时,邵林志的疑问总能得到回应。
第二天,刘迎春赶到邵家,现场判断“缺产床是关键”。工作站当即决定捐赠1万元,帮邵林志添置2个专业产床。“有了保温箱和漏粪板,仔猪不挨冻、不接触粪便,病就少了。”邵林志说,第二批仔猪成活率超95%,看着小猪一天天长大,她第一次有了“能赚钱”的底气。
随着猪群增至60多头,新的瓶颈又出现了:养猪场地是村里的旧宅院,空间小不说,臭味还引发邻居不满,有人上门抱怨“夏天不敢开窗”。规模扩不上去,邻里关系又紧张,邵林志再次犯难。刘迎春没有建议“缩小规模”,而是想到曾合作过的平度企业——这家企业曾在工作站技术支持下解决过养殖污染问题。
2020年秋天,刘迎春带着企业负责人实地察看邵家果园地,企业自愿捐助3万元,建起300平方米的塑料大棚作为新猪舍。同时,工作站送来种猪、酶制剂、益生菌制剂和除臭菌剂:酶制剂提高饲料利用率,益生菌改善猪肠道健康,除臭菌剂减少异味。“搬新舍那天,邻居还来帮忙,说‘这下闻不到味了,你好好养’。”邵林志说,技术不仅帮她养好了猪,还缓和了邻里关系。
2022年5月31日,青岛气温飙升至35℃,地表温度超过40℃。当天邵林志家新引进40头仔猪,5名“基层帮”技术人员穿着厚重防护服赶来,在闷热的大棚里逐头检查:有人抱猪、有人记耳号、有人称重,汗珠浸湿防护服领口,他们擦一把就继续。“忙到下午1点多,连水都没喝,就怕仔猪中暑。”邵林志记得清楚。这一年,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她的养猪水平大幅提升,生猪存栏超200头,盈利4万多元,不仅还清外债,手里还攒下了余钱。
升级样板:智能改造破局,从“脱贫”到“带富”
日子刚有起色,2023年10月的一场疫病又给了邵林志沉重打击。传统猪舍通风差、保温弱,仔猪抵抗力下降,集中发病导致猪场亏损。这次亏损让大家看清传统模式的短板:300平方米猪舍分12个圈舍,水泥地面需夫妻二人每天人工清粪3小时;人工饲喂干料耗时费力;自然通风下异味重,夏季湿热、冬季湿冷,猪易生病、长势慢。
“不能让她再返贫,必须升级养殖模式。”工作站党委迅速行动,依托青岛市农业基础科研能力提升项目,将邵林志家庭农场列为智能一体化生猪养殖设备试验示范基地。2024年3月,刘迎春带着青岛派如环境科技的技术人员反复上门:测场地、定通风布局、比设备成本,方案修订多次才确定——新增自动清粪系统、温控通风设备和自动饲喂机,既减人工又控成本。
2024年10月,改造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厂家要求预付一半费用(超10万元)才能发货。邵林志刚还清外债又经亏损,根本拿不出钱,看着半改造的猪舍掉眼泪。“钱我先垫。”刘迎春当天就转钱给厂家,解了燃眉之急。
2024年12月,智能设备调试完毕,买猪资金又成难题。刘迎春再联合同事刘宗正,垫资4万多元帮邵林志购入50头不同阶段的里岔黑猪——这个品种肉质好、售价高,适配智能养殖。
2025年3月,邵林志的养猪大棚已焕然一新:自动清粪系统运转有序,温控设备将温度稳定在22℃,自动饲喂机精准下料,她只需用手机看数据就能掌握猪的情况。此时猪场存栏超70头,里岔黑猪毛亮体健。“现在清粪、喂料都不用动手,每天就观察猪的健康,轻松多了。”邵林志笑着说,收益也更可观:200多斤的母猪能卖3000多元(普通猪1600元),怀孕母猪卖5000元,单头利润超2000元。
如今,邵林志的智能猪场建成了“样板”:周边养殖户来学技术,有人看完就改造自家猪舍;不少人来买种母猪学自繁自养;城里消费者也慕名来买猪。邵林志不仅守住了脱贫成果,还成了“养殖能手”,她常说:“是工作站的技术让俺家从‘穷发愁’变成‘有奔头’,其他农户有问题,我也愿意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