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国内小麦市场接连传来惊喜,价格不是上涨就是在上涨的路上,月内小麦价格平均涨幅在0.03元/斤左右,11月份小麦价格还会涨吗?进入11月份,小麦市场影响因素依旧多空交织并存,风险与机遇同在。供需博弈下,预计小麦价格大幅波动的概率较10月份降低,高位趋稳、窄幅震荡或成为市场行情主色调。建议持粮贸易商在把握阶段高价机遇的同时,勿忘做好风险管理。
10月份国内小麦市场“火”得让人猝不及防。小麦价格不仅上探,而且不断刷新高点。目前,主产区普麦主流收购价为1.24~1.26元/斤,高端收购价1.27~1.28元/斤,个别甚至摸高1.29元/斤,距离1.30元/斤关口仅一步之遥。
产区麦价持续偏强运行
10月份,国内粮食市场关注重心转向秋粮。农户忙于秋收秋种,贸易商忙于秋粮购销,小麦市场流通量减少,麦价持续偏强运行,为新麦上市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轮上涨行情。
10月31日,河北邢台制粉企业新普麦净粮进厂价1.245~1.258元/斤,山东菏泽1.265~1.275元/斤,河南新乡1.27~1.275元/斤,江苏徐州1.24~1.262元/斤,安徽亳州1.26~1.265元/斤,周环比上涨0.005~0.015元/斤,月环比上涨0.02~0.04元/斤。
优质小麦价格高位坚挺。10月30日,“藁优2018”河北石家庄进厂价2700元/吨,周环比上涨10元/吨;“郑麦366”河南郑州进厂价2610元/吨,“济南17”山东菏泽进厂价2610元/吨,均上涨20元/吨。
据分析,此轮麦价上涨源于阴雨天气、秋收秋种、市场心态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目前的高位是持粮主体锁定利润的良机,需警惕过度追涨带来市场风险。采购方可采取“小单补库、分批次采购”策略,尽量避免在高价区间集中补库。
当前正值新季小麦播种关键窗口期。受前期黄淮海主产区持续阴雨天气影响,今年小麦播种进度较常年明显偏慢,晚播面积占比偏高。在此节点小麦价格大势走高,客观上有利于提振农户种植积极性,为稳定冬小麦播种面积、夯实明年夏粮丰产基础注入积极信号。
储备小麦竞拍成交活跃
据市场反映,近期主产区小麦市场散粮有效供应仍显偏低,尤其低价粮源难寻,部分陈粮不断投放市场,对供应形成一定补充,但未能完全缓解紧张局面,各级储备小麦拍卖成交活跃,溢价普遍。
10月27日,中储粮山东分公司(济宁直属库)竞价销售2021年和2022年产小麦8350吨,成交8350吨,成交率100%,底价2430元/吨,成交价2480~2490元/吨,成交均价2484元/吨,溢价54元/吨。10月28日,河南博爱国家粮食储备库竞价销售2021年产混合麦1677.2吨,全部成交,底价2485元/吨,成交价2515元/吨,溢价30元/吨。10月29日,中央储备粮镇江新区直属库有限公司竞价销售2021年产小麦5162吨,全部成交,底价2410元/吨,成交价2438~2442元/吨,成交均价2440元/吨,溢价30元/吨。10月30日,安徽凤阳县振兴粮食集团有限公司竞价销售2024年产小麦4565.34吨,全部成交,底价2400元/吨,成交价2400~2435元/吨,成交均价2419元/吨,溢价19元/吨。10月31日,中储粮西安分公司竞价销售2020年产小麦4446吨,实际成交4446吨,成交率100%,起拍均价2400元/吨,成交均价2471元/吨,溢价71元/吨。
据了解,产销区大部分储备企业轮换采购已经结束,当前虽有一些企业仍在补库采购,但对市场的影响已经减弱。
10月27日,中储粮内蒙古分公司竞价采购2025年产小麦6004吨,底价2940元/吨,实际成交1500吨,成交率25%,成交均价2940元/吨。10月29日,广东省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委托采购2025年国产红麦11374吨,全部成交,底价2650元/吨,成交价2630元/吨。10月30日,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委托采购2025年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安徽产白小麦11044.32吨,全部成交,底价2720元/吨,成交价2690元/吨。
终端企业维持刚需采购
据市场反映,近期面粉企业加工需求平淡,但为保证生产存在刚性补库需求。不过在成本和需求的双重压力下,提价意愿与承受能力之间存在矛盾,多根据自身到货量和库存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10月30日,主产区制粉企业特一粉出厂价2740~2780元/吨,周环比上涨20元/吨;麸皮出厂价1670~1700元/吨,下跌10~30元/吨。近期小麦到厂成本持续上涨,加之麸皮价格下跌,制粉企业利润微薄,挺价面粉意愿较强。
受小麦进厂成本上涨、麸皮价格下跌影响,近期面粉企业理论制粉亏损继续扩大。监测显示,10月30日,华北黄淮制粉企业理论平均制粉利润-86元/吨,亏损周环比扩大6元/吨。其中,河北石家庄-59.7元/吨,山东济南-99.5元/吨,河南郑州-98.2元/吨。
新季玉米上市后价格下行,而小麦价格却不断上涨,使得小麦、玉米价差拉大,小麦在饲用领域的替代性价比大幅下降。10月30日,全国小麦收购均价为2481.03元/吨,月环比上涨2.25%;玉米收购均价为2145.64元/吨,月环比下跌6.44%,小麦、玉米价差为335.39元/吨。
据市场分析,当前价差下小麦已无饲用替代优势。不过,由于华北部分新玉米存在霉变偏高问题,且陈玉米库存处于低位,部分对饲料卫生指标要求较高的企业仍维持一定数量的小麦使用。但随着麦价持续冲高,加之东北新季玉米陆续入关,小麦饲用替代量将会不断下降。
11月麦价或将区间震荡
短期来看,支撑麦价偏强运行的因素仍在。市场重心转向秋粮,农户忙于秋种、贸易商忙于玉米购销无暇顾及小麦,叠加惜售情绪浓厚,企业提价促量仍难获得充足粮源。今年冬小麦晚播已成定局,市场对冬小麦过冬及来年长势产生担忧。
中后期看,制约麦价走高的因素清晰可见。受政策收购影响,尽管流通粮源同比偏紧,但小麦市场整体供需宽松格局并未改变。随着秋收秋种结束,农户售粮时间窗口打开,加之当前麦价涨至高位,贸易商逢高出货意愿增强,基层流通量将会增加。面粉市场需求平淡,制粉企业降本增效情绪较高,大多维持刚需采购。小麦价格上涨导致其饲用替代性价比下降,部分饲料企业缩减小麦采购量。
此前坊间传闻11月份国家最低收购价小麦重启拍卖,市场猜测,受气候影响,今年冬小麦大面积晚播,目前正值主产区播种关键期,为稳定种粮农户积极性,有关部门或延期投放。随着秋收秋种结束,后期择期重启投放的概率很大。
今年1月至9月我国累计进口小麦290万吨,为2020年以来同期最低值。近期传闻我国正在询价阿根廷和欧盟小麦,多重变量预示我国小麦进口格局可能重塑。
综合分析,预计11月份小麦市场购销博弈仍将激烈,市场逐步从“情绪驱动”向“基本面驱动”转变,麦价或呈整体趋稳、高位震荡、区间收窄的特点。市场主体应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及供给变化,及时调整操作策略,规避市场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