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特征
主持人: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您认为我国的农业支持政策,与国外相比较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嘉宾:中国农业的本质特征也决定了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本质特征。
中国农业支持是生计型支持
中国农业支持的目标对象是目前6.7亿生计型农业人口,而不是商业化的农场主;许多政策目标直接指向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计;目前人均补贴水平还很低,2011年农民获得的财政转移性收入为人均563元人民币,折合87美元。即使按高估的通报数据计算,中国农民人均获得的农业“黄箱”和“绿箱”支持水平相当有限,2008年为3727元人民币,折合536美元,与发达国家农场主平均获得数万、十几万的补贴支持相比差距更大。
此外,中国农业支持主要针对大宗农产品,目的是确保粮食安全和民生安全。目前中国特定产品支持仅针对关系粮食安全和农民生计的重要产品。美国特定产品“黄箱”支持除用于乳品、糖、小麦、大豆、牲畜、棉花、玉米等,2009年还新增加葵花籽、菜籽油以及果园、葡萄园、苗圃等园艺类共计25种产品,范围非常广泛。
中国农业支持是一种补偿性支持
农业多功能性具有正外部性和公益性,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因此,现阶段中国农业支持政策具有补偿性质,是对农业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和特定阶段中为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所作贡献和所牺牲的效率的弥补。
中国农业支持不对国际贸易造成扭曲作用
从政策性质看,中国农业支持政策主要是“绿箱”政策,且在微量许可范围之内,对贸易没有或只有轻微扭曲作用;政策支持对象是生计型农民,按WTO6.2条款界定,中国的许多“黄箱”政策也不具扭曲作用。
从实际效果看,中国农业支持政策重点是大宗农产品,而不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蔬菜水果等产品。近年来中国在增加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同时,也逐步增加了大宗农产品进口。2004年以来,中国已由农产品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
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推进仍有较大空间
主持人:在农产品国际市场波动和国内供求价格屡屡出现“过山车”现象的情况下,以及农业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候鸟式流动长期无法“尘埃落定”的背景下,我国的农业支持政策还有多大的推进空间,发展取向将有什么样的特点?
嘉宾:我国农业支持的目标之一是应对国际市场波动、确保国内市场稳定。近年来,国际农产品市场呈现价格走高波动加剧的态势,最重要的原因是生物质能源发展和投机资本等非传统因素的影响。生物质能源发展不仅大幅度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非传统、非常规和不可预见的需求,而且打通了农产品市场与能源市场相互作用通道,使二者密切联系。而金融投机资本在农产品和能源两个市场上的大进大出成为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重要刺激因素。
由于中国农业开放度高,一些产品进口量大,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对此,我国出台的一些政策,如临时收储政策主要是为了应对国际市场波动、确保国内生产和市场稳定。虽然这些政策的实际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估,有些政策有待改进或调整、替代,但其必要性越来越重要。
正如前面我们已经谈到的,农业国内支持政策与其他“三农”政策很难严格区分开来,因为在“三农”政策框架下包含了不同功能的政策,许多政策和项目具有多种功能,许多综合支出也难以在不同政策类别间进行精准分摊。把“三农”支持政策等同于农业支持政策,将大大高估中国的农业支持水平。根据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程度和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程度,农业支持政策的推进还有较大的空间。
总之,近年来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水平有了较快提高,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生计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农业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具有生计型、补偿性和非贸易扭曲的特性。虽然支持总量有较大幅度提高,但人均水平十分低下。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内农业支持,不仅对确保开放条件下中国农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确保世界粮食安全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