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豆困局
据参与座谈会的人士反映,近年来大豆进口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国内对进口大豆依赖越来越强,对外依存度高达80%,国际大豆价格的波动对国内影响非常大,食用油安全存在不小的隐患。
海关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累计进口大豆5480万吨,较2009年的4255万吨大幅增加1225万吨,2012年的大豆进口量更是达到5838万吨,再创历史新高,较2011年的5183万吨增长了近700万吨。
与此同时,受到进口大豆的低价冲击,国产大豆生产和加工业不断萎缩。
据农业部统计,去年国产大豆的种植面积仅为8682万亩,较2011年下降了13.8%。而2012年已是国产大豆种植面积连续下降的第五年。另外,去年国产大豆的产量仅为1280万吨,同比降幅超过10%。
接近调研组的一位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近年来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呈逐年减少态势,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种植面积分别为6470万亩、5193万亩和3890万亩,去年的产量也就400万吨出头,比2011年下降达30%。
“种植的比较效益差是导致国产大豆种植面积下降的重要原因。”调研组深入产区调研发现。
据介绍,受访的农民反映,大豆的收购价与水稻、玉米的价格每斤相差5毛到1块钱之间,另外从单产水平来看,大豆却只有水稻的三分之一、玉米的四分之一左右,收入能相差一倍多。
而原料与加工环节又是相互依存的,国产大豆逐渐减少,加工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分量就少,最终完全失去议价能力。
上述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春季前的一段时间一般是加工旺季,但今年不同往年,现在黑龙江规模以上的大豆加工企业仅有两成开工,即使开工的企业也只是盈亏平衡或微利。
建议差价补贴
据悉,农业部、财政部、商务部和工信部等多部委正在着手研究大豆新政策。
针对大豆种植比较效益差的问题,参与座谈会的一些人士提出,参照大豆、玉米的比价施行目标价格补贴机制,按照播种面积、参照单产等级给予大豆种植户补贴,这样既可以保证农民的收益,又不至于抬高进口大豆的成本。
所谓的差价补贴,就是制定可以使农民获得合理收益的目标价格,该价格高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部分,由政府对农民予以补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表示:“差价补贴既有价格支持的特征,又有直接补贴的性质,是由价格支持向直接补贴转型过程中普遍使用的政策措施。”
程国强建议对东北主产区的大豆进行差价补贴的试点,若成功可逐步推广到水稻以及具有类似特点的棉花、食糖等农产品上。
对于差价补贴的政策设计,程国强向记者介绍:首先要制定目标价格,其次是统一核定差价,再次是确定补贴资金的总量,最后是包干分配、直补到户。
“通过差价补贴的方式,市场上会形成三个价格,包括最低收购价格、市场价格和目标价格,这样的价格体系能够保障农民再生产和收入增加,同时又可以发挥市场定价机制,不会像临时收储价格那样对市场产生过多影响。”上述与会人士称。
不过,调研组对已实施多年的国家收储政策给予了肯定。
一些加工企业的代表还向调研组提议,希望国家在保证农民最低收购价的同时,能够延伸到油脂加工企业,对油脂加工企业进行有效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