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要闻 » 农村电子社区建设的“利好”与“门道”

农村电子社区建设的“利好”与“门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14-07-11  浏览次数:401
导读: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渗透和社会管理信息化迅猛推进的当下,以建立网站、开通微博、微信和短信平台等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电子社区在不少...

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渗透和社会管理信息化迅猛推进的当下,以建立网站、开通微博、微信和短信平台等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电子社区在不少地方渐次落地生根。然而,“热闹”背后,农村电子社区是什么?该怎么建?建了做什么?这些都成为亟待寻找的“门道”。

近日,记者来到广东省中山市南头镇穗西社区。作为中山市乃至广东省农村电子社区建设的排头兵,自2013年5月开始,这个正在城镇化转型中寻找全新发展坐标的村庄,在依托电子化信息平台探索社会管理新模式方面的思路逐渐清晰、体系逐渐成型、网络逐渐完善。电子社区建设已经成为穗西社区“两委”班子联系群众和管理事务的重要黏合剂、润滑油和减压阀。

避免居民“原子化”的黏合剂

在穗西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陈江兴看来,农村电子社区概念在当地的萌芽,源于现代科技手段与基层治理现状的必然碰撞。虽然只是由一个行政村脱胎而来,但被裹挟在珠三角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的穗西社区,而今已是一个户籍人口8200人、常住人口约2万人的庞大管理单位。虽然保留了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但由于耕地面积锐减,社区居民已难以固守“一亩三分地”。他们或“吃”物业租金,或进厂务工,或到周边地区承包土地做起“代耕农”。村庄熟人社会特征正在逐渐消退,如何把社区居民继续有效联结在一起,避免落入“原子化”生存的陷阱中,成为摆在社区管理者面前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联系群众,说到底是信息传递方式的问题。”陈江兴告诉记者,计划经济体制下,村民是“集体人”,“大喇叭”一广播,或者招呼大家开个“大树头会议”,方针政策、重要事项便可众所周知。新形势下,居民的流动性和生存独立性都有所提高,“除了通过利益纽带和地缘乡情继续将居民连在一起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改进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渠道,提高信息传递的覆盖面和精准度。”

“4+2+N”,这是穗西社区“农村电子社区”网络的基本节点,也是“社区管理2.0版本”信息流动的主动脉。“4”即一个综合服务网站、一组网络即时通讯工具、一个手机信息发布系统、一套LED电子显示屏,“2”即一个网络党支部平台、一个社区电子档案管理系统,“N”即预留服务端口,根据需要逐渐增加服务模块。

穗西电子社区用户目前已达2150户,基本实现社区户籍家庭全覆盖。越来越多的群众逐渐习惯通过手机、互联网平台了解社区资讯,参与社区事务。“手指轻轻点,村务齐参与”,成为这一变化的形象写照。

迄今连续举办五六届的篮球联赛已经成为穗西社区居民一年一度的体育与乡情盛宴。除了运动的魅力之外,社区居务微博的全程直播,更为穗西社区火热的“篮球季”再添一把干柴。“通过微直播和微互动,社区群众特别是广大篮球爱好者不但能及时了解自己支持球队的动态信息,还可以晒出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分享。”穗西社区党支部委员、居委会委员何翠玲说。

化解基层治理矛盾的润滑油

在位于穗西社区居委会二楼的农村电子社区建设展厅,“网上走群众路线”成为展览序言的醒目标题。在社区干部看来,电子社区借助网络化平台,保障了群众民主参与的权利,有效化解了基层矛盾。

电子投票,是穗西社区综合门户网站上点击率最高的板块之一。其人气与热度既来自社区管理者倾听真实民意的迫切心情与谦卑态度,更源自虚拟世界打破意见表达的时空与心理障碍所带来的便捷与轻松。

在穗西社区,逢年过节,都会有数场保留节目将居民拢到一起。“此前,活动举办的内容、形式都是居委会说了算,群众喜欢与否不得而知。”陈江兴说,如今社区举办活动前,都会通过网站、短信平台广泛征求意见。他认为,虽然众口难调,但毕竟主流民意成为了居委会在组织活动时必须参考的因素,“居民的不满和抱怨自然少了许多。”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