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权县茂丰生态农庄。
地处太行山区的山西省晋中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是黄河流域古老的农业发祥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晋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筑了以传统优质杂粮、特色干鲜果品、适时无公害蔬菜和绿色畜禽产品等四大产业为主的“两区三带”产业格局,从而把晋中农业和农村经济推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在移民搬迁增多的背景下,晋中地区也出现了大量的“空壳村”,而左权、榆次、平遥等县区在实践中探索出的“空壳村”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农业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山区县份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创新之路,为“农地增效、农民增收、农业转型、农村转绿”积累了经验。
撂荒地上做文章——依托移民搬迁村原有的耕地及荒山、荒坡、荒沟、荒滩等资源,引入社会能人、民营资本,以租赁、转让、购买使用权等形式进行规模开发,变荒为宝
在清漳河畔,太行山巅,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晋中市左权县,是典型的山区、老区、贫困区。进入新世纪之后,左权县委县政府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制定了一城34个中心村的发展战略,到2013年底,累计实施异地移民搬迁3.5万人。仅有16万人口的左权县,一下子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到中心村,原有村落就变成了“空壳村”,水、电、路、房屋、土地、林业等资源闲置或毁坏。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左权县开始了在撂荒地、空壳村上做生态文章的探索。
深秋季节,顺着319省道一路向东,汽车在蜿蜒的盘山路面上爬行,窗外太行山独有的风光在眼前掠过,让人不由发出“太行山似海,波澜壮天地”的感慨。
“太行山区,土地贫瘠,雨水稀少,农民离开村庄了,但是土地带不走,谁来种地的问题也就格外明显。”晋中市委统战部长、原左权县委书记孙光堂带着记者行走在山间小路。“我们探索出的办法是依托移民搬迁村原有的耕地及荒山、荒坡、荒沟、荒滩等资源,引入社会能人、民营资本,以租赁、转让、购买使用权等形式进行规模开发,变荒为宝。”孙光堂告诉记者,他在调研中发现,虽然农村可用资金匮乏,但有大量社会资本却正在寻求出路。特别是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后,不少民营企业家持币寻求投资机会。同时,现实的社会背景是大量城市居民对绿色消费、生态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当时第一想法就是应把这两者需求对接,把资金、能人等引回乡村。”
怎样盘活这些沉睡的资源?孙光堂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交给市场,用市场的办法引入社会资本,以达到多赢的目的。“不是让农民再回到山里搞小农经济,而是让一些有实力、有能力的社会人才采用租赁转包等形式,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先进技术,雇佣农民进行长期、高效的综合开发,使过去难以养人的土地在资金、技术、新产业等要素的作用下焕发新的生机。”
赵保明,左权县粟城乡后庄村农民,在外打工多年。2007年,放弃了在外做企业年收入30万元的丰厚回报,带着积蓄,响应政府号召,回到村里以租赁的方式对移民搬迁后的北圈村和北山村进行整体开发。赵保明把租赁的6000多亩荒山荒坡全部种上核桃、侧柏、山桃、山杏等经济林,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始治理。山下的100多名村民被聘用回来共同建设生态园。“目前年产值达到200万元,整个生态园评估市值达3000万元,当时就是看准了移民搬迁后留下的空闲土地这一广阔资源,决定变废为宝。”赵保明说。
“资本的特性决定了他必须考虑投入和产出的问题,合算他才来。农业头几年就是赔钱的,长远来讲还是有高效回报的,这也是一些老板会看好这块闲置资源的原因。”孙光堂说。
为了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家积极投身“四荒”治理,左权县除在土地、用电、税收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外,还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按标准治理荒山、荒坡200亩以上的投资方补助1万元,1000亩以上的补助5万元。政策吸引了200多名民营企业家和自然人上山淘金,投资达到4.2亿元,真正实现了“四两拨千斤”。现在,投资主体有农户自然人162个,公司法人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5个,招商引资5个。大量新的投资主体带动了资金、技术、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进入农业开发领域。
生态园区新思维——以生态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通过资本多元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探索了土地与资本、农业与生态、资源与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新路径
晚秋时节,层林尽染。平遥县横波生态农林产业园里的几百亩葡萄早已采摘完了,工人们正在修路边的挡墙。从通往葡萄园的山路看下去,是太行山脉那特有的沟沟壑壑。不同的是如今这里已是满山林果树,一派好风景。
生态经济园经理张法壮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在1万余亩荒山、荒坡上栽种了用材林、干鲜果树100余万株。
横坡生态农林产业园是平遥煤化集团生态农林发展有限公司与横坡峰威合作社共同兴办的涉农经济体,也是企业转型和产业扶贫的实体工程。农民以入股的形式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再与公司进行合作。“以前的荒山、弃村,如今成了咱的聚宝盆,大伙儿都受益。”横坡村村委会主任姚吉贵说,靠南面的山都流转出去了,种上了各种树木,“那些山峁绿化出来还真是挺好看的。”
“让农民土地资源增效,让企业发展空间增大,走资源与产业相结合的路子,共同受益。”平遥煤化集团董事长郭兴银说。
农民下平川,老板进深山,四荒着新绿,旧村变庄园。
以前无人问津的空壳村,现在成了生态开发的香饽饽。
从2005年起,左权县在全县农村探索“空壳村”生态开发模式,使贫困县的面貌大为改观。经过近10年的发展,生态经济园开发数量达到247处,覆盖146村。全县整体生态效益年产值达到6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