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创新贷款担保服务手段—— 政府为企业做担保企业为农民当“保姆”
资本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血液,农业产业化不能离开金融支持封闭运转。农业企业想融资上档次、扩规模,该怎么办?农民想贷款搞种植养殖,又该怎么办?由于农业企业缺乏抵押物,往往被银行等金融机构拒之门外;农民缺乏担保,常常连小额贷款也贷不到。
记者在江西采访了解到,该省通过成立由政府部门牵头组建的贷款担保公司,为农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他们还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创新“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加大对农民在种养方面的资金支持,包括垫资、赊销、保护价收购等金融扶持手段,进而在技术指导、市场开拓等领域产生放大效应。不少农民老俵说:“企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贷款担保,更是在种养全程中给我们当起了‘保姆’!”
企业贷款担保就找“省农担”
记者在与江西不少农业企业负责人交谈中,他们常常会提及“省农担”这个词儿。企业口中的“省农担”,原来就是2009年成立的江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有限责任公司。
成立之初,公司注册资本为8000万元,经过三次增资,现有注册资本达到3亿元,其中国有资本2.1亿元,占70%;40家省级龙头企业出资0.9亿元,占30%。公司设董事会、监事会,其中董事会7人,2人由江西省农业厅委派、另5人由出资的龙头企业委派;监事会3人,全部由出资的龙头企业委派。
“用一句话概括公司的经营宗旨,那就是‘政策性资金为主、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不以盈利为目的’,而这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一切都是要为真正需要帮助的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贷款担保服务,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省农担”董事长万国湲说,围绕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积极为农业企业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担保。
1.5亿国有资金撬动40亿银行贷款
众所周知,农业企业的抵押物比较弱,很难从银行直接获得抵押贷款。为此,“省农担”在成立之初就创新反担保抵押方式,允许流转承包地、荒山、水面、滩涂、地上无证建筑物、多年生经济作物作价抵押,而这些抵押物占全部担保抵押物抵押价值的80%以上。
“按规定,担保公司依据一定的注册资金,就可以提供若干倍的贷款担保。”万国湲说,自成立以来,公司利用不到1.5亿元的国有资本,累计撬动了银行近40亿元贷款资金,资金放大效益近30倍。其实际意义在于,通过担保公司的担保,有效缓解了龙头企业的融资难题。
经“省农担”的担保,龙头企业获得了建设基地、收购原料、更新设备、开拓市场等各领域的急需资金。
数据显示,经过对在保的100家龙头企业进行测算,这些企业的产值由担保前的199亿元增加到担保后的332亿元,利润由8亿元增加到14亿元,就业人数由1.59万人增加到4.58万人,带动农户由36万户增加到45万户。
龙头企业成了农民老俵的“靠山”
“省农担”对龙头企业的扶持作用十分明显。那么,做大做强的龙头企业如何发挥“龙头”作用,将贷款担保服务延伸下去,惠及广大农民呢?记者在江西正邦集团找到了答案。
2009年,江西正邦集团旗下的养殖公司与吉安县政府共同出资1000万元,组建了吉安正邦养殖担保有限公司,向农民提供“四服务、两担保”保姆式服务。“四服务”是指提供种苗、技术、防疫、生产资料,“两担保”是指担保回收产品、担保贷款支持,这样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农民生产缺技术、缺资金的问题,解决了农民生产怕销售、怕亏本的担忧。
目前,该担保公司已累计为458户农户提供了贷款担保,贷款额近1.2亿元,农民增加出栏生猪40多万头、肉鸡170多万羽。
吉安县凤凰镇土州村农民欧阳小荣对记者说,养猪经常会遇到“猪周期”,一旦遭遇猪价下跌,想继续生产扳回损失,却苦于没钱。怎么办?找正邦养殖担保公司。没钱买仔猪,可以赊销;没钱买饲料,可以赊欠;担心猪卖不上好价,公司兜底。
于是,从为农民提供贷款担保做起,担保公司已将金融服务的外延进行不断拓展,产业脱贫、产融结合的路子也是越走越宽。
农业贷款担保要小步快跑
农业企业做大做强需要钱,农民扩大生产经营也需要钱。于是,融资、贷款成为满足企业和农民资金需求的一大来源。而拿什么来做抵押、谁来提供担保,则成为金融活动中最基本却又最难破解的问题,横亘在企业和农民面前。
尽管各地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企业的贷款力度,但在现实中,这些金融机构出于追求利润的商业冲动,对于农业企业群体往往并不热情。为什么?因为农业企业普遍效益低、规模小、实力弱,所带来的经济回报往往令银行不屑一顾。于是,以没有抵押物为由、变相提高贷款利率等手段,让农业企业知难而退。
再看农村金融市场,正规金融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非正规金融占据重要地位。正规金融利率虽低,但门槛不低;非正规金融门槛虽低,但往往利率很高。于是,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资金缺口就越来越大。
按规定,农民的承包地、租用地和投资建设的圈舍、鱼塘等都不能作为抵押物,农民难以凭借现有的生产资料进行抵押贷款。在农村推行的信用贷款和小额扶贫信贷额度较低,很多时候都不能完全满足发展农业项目的需要。
此外,由于农业分散经营和高风险性,制约了一些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员队伍超负荷运转,也限制了其对农户贷款的支持力度;农村的信用环境差和资金需求日趋多元化,使得信贷管理体制亟需改变。
因此,积极推动涉农贷款担保的创新发展势在必行,但应该是小步快跑。“快跑”是因为在农业金融事业发展上,我们的历史欠账已积累太多,特别是在贷款担保业务领域,就表现得更为滞后。我们需要加快速度和频率,尽早拿出执行方案,以满足广大农业企业和农民日益高涨的资金需求;但在贷款担保路子的探索上,目前我们还没有一套成熟、高效的运转办法,各地都在因地制宜地搞研究、搞创新,也拿出了一些各具特色的贷款担保模式,但还不具备适于全面推广的条件。因此,我们就要保持适度的步幅,步子不能迈得太大,不能在没有调研、不掌握实情的基础上急于求成,或是照搬照抄,造成“金融机构不愿意、企业农民不叫好”的尴尬局面。
我们只有在探索中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在农业贷款担保这一老大难的问题上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