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对于农民朋友来说,是寄托无限希望的季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年的收获,主要看春天的播种。但是,开春该种什么,种了能不能丰收,丰收了有没有销路,是目前很多农民的烦心事。近日,记者通过走访,深入了解部分农民的种植经历,试图总结出他们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并请农业部门专家进行分析、把脉,希望能为农民朋友提供有益的帮助。
失败篇:坐等上门收购,万斤玉米霉变
4日,记者来到掘港镇(属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新丰村陶素英家时,她正在地里锄杂草,观察麦子的长势。当得知来意后,她开始大倒苦水。
14年前,陶素英从安徽嫁到掘港镇新丰村,用她的话说,不会干别的,只会种地。去年,她种植的水稻、黄豆、玉米等作物,虽然喜获丰收,但由于缺乏清晰的种植思路和良好的市场销售渠道,等不到商家上门收购,上万斤玉米堆积成山,发生霉变。她告诉记者,由于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只懂得利用传统的种植模式谋生,看到别人种什么就种什么,再加上不懂市场,没有固定的客户群,只能在家坐等贩子上门收购。从陶素英的话语里,记者不难读懂她的无奈:一门心思种地,付出旁人无法体会的辛劳,最终却是丰产不丰收。
对于今年种植什么,陶素英脸上显得有些迷茫,她坦言只能继续种下去,这么多地,流转过来,也不能荒了,水稻肯定要种一部分,但其他经济作物还不知道种什么,怕辛苦一年还赔钱!
成功篇:有效对接市场多元种植之路
2月28日上午,见到许浩的时候,他正在小麦地里查看小麦的长势,这两天他忙得晕头转向:刚流转的300多亩地正在张棚,打算种西瓜、野渍菜;家里还请了100多个工人在切西兰花朵……
“别看现在能挣点钱,当初刚起步时,也遇到不少困难。”谈起致富经历,许浩显得很淡定。10多年前,许浩还是个年轻小伙子,他在洋口镇承包了100多亩地全部种上了棉花。原本想以此获利,却事与愿违,由于缺乏经验,流转的都是盐碱地,不适合种植棉花,当年就亏损了25000元,这在当时也是笔不小的数目。吃一堑长一智,从那以后,许浩不断跑市场,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先后在洋口和马塘等地重新流转土地,种起了水稻、小麦、玉米和出口蔬菜。现在,他已经有了1000多亩的种植面积,一年四季都有农产品上市。我们常听人说不是为销售难犯愁,就是为效益低苦恼,但这些从来没在许浩身上发生过。他说市场需要什么他就种什么,每年种粮、种菜前,许浩都会和收购加工企业谈好价格,定好合同,确保当年的效益有保障,渐渐地他的事业越做越旺。
现在,当很多农民还在为“今年该种啥”而犹豫的时候,他已悄悄扩大了300多亩地用来种植西瓜和野渍菜。而随着他种植规模越来越大,也带动了附近越来越多的农民就业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