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开拓创新的探索实践
——贫困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不足问题,陕西用改革创新精神给贫困群众建立可持续脱贫的机制,增强可持续致富的动力
最嘹亮的号角吹响,最艰难的冲锋开始。非常之阶段,需要非常之谋划、非常之举措。
为了让贫困户拥有利益共享长效机制,陕西探索盘活资产的“三变”、利益共享的“托养托管”、企业带农户的“先借后还”、政府建平台的“项目超市”、多方受益的“小额贷款+”、财政投资股份化的“折股量化”等模式,联产联业、联股联心;
为了壮大集体经济,让村级组织成为扶贫工作不走的工作队,探索多种“支部+X+贫困户”扶贫模式,实现了党建“落地生根”、贫困户“摘帽拔根”和集体经济快速积累;
为了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探索建设社区工厂,电商创业孵化中心等,确保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
为了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探索“道德评议”“扶志点评”“八星励志”“精神文化脱贫巡讲会”等扶志扶智模式,提升贫困户精气神……
走进汉中市洋县草坝村综合服务楼的商品展销厅,村党支部书记刘开昌如数家珍:“这是我们村产的黄金梨、有机黑米、有机红米、黑米酒……”洋县县委书记胡瑞安介绍,草坝村积极探索推行群众“每户限一股、每股限一人”和“现金入股、粮食产量入股、联营入股”模式。同时,对国家财政补贴及社会捐助资金,实行资产量化、资产入股。2016年,草坝村集体积累收入82.6万元,社员每股现金分红3800多元,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15万元。
无独有偶。2016年3月,西安市蓝田县董岭村全面展开三资清理工作,随后,注册成立西安盛康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将全村资产、资源、资金进行重新整合并以股份的形式纳入。为配合白鹿原影视城旅游产业发展,村民们或废弃、或闲置、或古旧的房屋也纳入村级资产,同样按比例持股。董岭村党支部书记李田利介绍,随着“影视艺术文化小镇”项目的落户,董岭村将全面步入文化旅游和“民宿经济”时代……
现在,聚焦“股份农民”核心,围绕人、地、钱、农业经营主体、村级集体经济五个要素,“三变”改革已经在陕西大地推广开来。
9月初,绵绵细雨下了整整一个星期。要在过去,住在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马鞍桥村的苏周会提心吊胆自家的土坯房会被山上的滑坡压垮。现在,他家搬进了县里,他在县电子商务创业孵化中心开起了网店,卖绞股蓝茶等平利特产。“平利在移民搬迁上下足‘绣花功’,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药妇沟安置社区在建时就同步配套社区工厂。”平利县县长陈伦富介绍,据初步统计,全县搬迁户年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不足3500元增长到9900元。
刚刚过去的“十一”旅游旺季,宝鸡市陈仓区坪头镇庵里村村民王保平格外忙碌。通过大水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王保平用自己山里的三间土坯房免费置换了公路边的4间砖瓦房,办起了农家旅馆,去年已经脱贫。育才集团副总经理、大水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韩小强介绍,山里原来交通不便,自2015年底,大水川搞起了旅游开发,路通了,游客来了,公司出资完成了108户当地村民的拆搬迁,并支持100多户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同时,公司与香泉镇140户贫困户签订三方协议,以旅游扶贫项目资金入股大水川景区开发,每户入股1万元,公司连续5年给贫困户每年分红2200元。
“陕南、关中、陕北,三个区域的扶贫搬迁有不同要求,陕南、陕北主要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关中则按照四化同步规律,推动人口向城镇、旅游点聚集,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陕西省国土资源厅移民搬迁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秦福安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