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在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营丘镇董孟村种粮大户李东兴的玉米地里,植保无人机正按照预设航线自主飞行作业。螺旋桨卷起的气流吹动着玉米叶片沙沙作响,雾化后的叶面肥被精准、均匀地喷洒在每一株玉米上。
今年年初,李东兴就以农业生产多环节托管的形式和潍坊潍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从种到收,无需操心。“这托管就像给咱们的土地找了个‘田管家’。”李东兴说,“耕种管收每个生产环节都有专业队伍带着专业农机设备来服务。打药用无人机,耕种用是旋耕机和播种机,收割用收割机,全部机械化,既省心又放心。”
由原来单家独户辛苦劳作,到专业化服务协同作战,昌乐县加快布局建设打造基层农技队伍,集成推广“良种+良法”的全程种植解决方案,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提供专业化、规模化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近年来,昌乐县为进一步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培养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加大农业生产托管工作和服务的推进力度,为广大农户提供了机耕、机播、秸秆还田、植保、机收、深松、农资配送销售等一条龙服务。昌乐县农村经济工作中心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县机耕、机播、机收率达到92%,农业生产托管耕、种、防、收各环节服务总面积达231.5万亩次。
潍一农业农技师操作无人机在山东省昌乐县营丘镇董孟村玉米田里进行“飞防”作业。
农业生产“托管班”让农民省心又增收
李东兴口中的潍坊潍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一农业”)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我们的服务内容包括耕种收、日常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同时销售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能协调组织各类农机设备、无人机等近千台。公司的多环节托管服务面积目前已达6万亩,2024年营业收入接近400万元。”公司总经理刘满成兴奋地展示着托管“成绩单”。
和李东兴一样,五图街道任家庄村的村民岳西亮也进行了农业生产多环节托管。今年,他在乔官镇流转了100多亩土地,由于之前主要从事畜禽养殖,岳西亮虽然出身农村,但在种地方面却并不得心应手,流转土地后急需有人来“帮把手”。
潍一农业成了他的好帮手。岳西亮将自己干不了的活儿全部托管给潍一农业,耕种管收专人服务,增效又增产。“不论打药、施肥还是收割,潍一农业的农艺师直接找来无人机、收割机,我在手机上就能看到机器作业的实时进度。”岳西亮说,“今年小麦亩产近650公斤,比周边农户的产量都多,我对玉米的产量也期待很高!”
“我们主要与种植大户和合作社合作,在他们中间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简单说,就是给大户找农机,给农机找作业的地块。”刘满成说。目前,公司可调度大中型机械60余台、无人机300余架,可为9000余农户提供服务。
此外,潍一农业还是合作社、种植大户的“田管家”。帮助找来机器后,他们还负责监管农机手的作业情况。打药、施肥作业达不达标,耕地深度够不够,收割得干不干净,都在公司的监管范围内。
“目前,我们已在全镇建成乡村振兴服务站158个,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农资购买、农产品销售及农田设施建设与运营等服务。”说话的人是昌乐县乔官镇为农服务中心主任高成德。目前,为农服务中心利用自有和整合的100多台(套)大型农机具,托管服务的面积达2万亩,提供耕种管收等多个环节的服务。
“今年我们村整合了500亩土地,集中托管给为农服务中心,专业的队伍干专业的事,从种到收都有人管,乡亲们根本不用操心。”乔官镇于家山前村党支部书记于勇说。
在昌乐县,越来越多的农户让农业生产环节“入托”。“告别了小农业,规模种植降低了成本,现在种地是让更专业的人做更专业的事。”昌乐县农村经济工作中心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昌乐县土地流转总面积28万亩,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增长到1500家以上。
接轨新技术新方法让生产效率再提升
“许多年轻人离开农村,现在留在村里的人多在60岁以上,等我们老了这地怎么种?”53岁的红河镇肖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刘科元有自己的心事。
近年来,昌乐县和许多地方一样,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升。以肖家河村为例,全村1000多户籍人口,留在村里的不到300人,且以60岁以上的老人为主。今后土地怎么种,技术怎么更新,是一道道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村民肖瑞成以前最愁浇水。“俺村的地吸水量大,有的地方浇一天都浇不了一个畦子。用上水肥一体化设备后,这一片地共计450亩,只用10天就浇完了。”看着农田里的一条条黑带子,肖瑞成满脸喜悦。
而自从有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帮助小农户接轨现代农业,让“老把式”用上种田“新神器”。在政府支持下,2022年,肖家河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土地整合起来,进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打药、施肥,用无人机和水肥一体化机;耕种收,用农机合作社的拖拉机、收割机,都实现了机械化。”刘科元打趣道,“现在我们种地的,就像‘海陆空司令’,下命令就行。”
规模化种植的好处立竿见影。“降低生产成本约35%,土地利用面积提高约10%,粮食单产增幅约20%,2024年,村集体增收30多万元。”刘科元高兴地说。
昌乐苗丰农场负责人张建勋是当地的种粮大户之一,他认为,把地种好,规模是基础,“机械+科技”是主要劳动力。“如果全靠人力,1500亩地至少需要七八十人,别说收益了,人工费都不一定够。”张建勋说。
2023年,张建勋与潍一农业开展合作,先后引进了指针式、卷盘式、旋转洒水式节水喷灌设备。“跟过去一比,节水60%,每亩增产粮食100多斤,增加经济总效益超过10万元。”他说。去年,他各种农机服务费支出30多万元,但给农场带来了近100万元的收益。
在岳西亮位于乔官镇的玉米地里,放眼望去,看不到忙碌的农民,只见一架无人机在上空盘旋。
“这是我们的无人机在巡田。”刘满成介绍,“以前巡田,要好几个人骑着电动车,到一个个地块去看。现在无人机巡田,1个小时可巡田2500亩,不但速度快,还能将作物长势、病虫害数据等一并采集到位。”
2019年,为帮农户节支、增产、增收,由小农散户变专业化、规模性经营,提高市场份额,乔官镇成立了由18家成员单位构成的火山农业产业联盟,高成德被推选为主席。
“火山农业产业联盟的服务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种植端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还延伸到了后端的销售环节。”高成德说。火山产业联盟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实现了“六统一”,即统一土地资源、统一标准建设、统一种植模式、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检验检测、统一对外销售。
与此同时,乔官镇还规划建设了火山农业产业片区,构建“1+N”组织体系,成立片区党委,下设15个村党支部和1个企业党支部,每个村都成立了合作社,引进潍坊自然邦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链接18家为农服务公司,为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链条服务。这些片区探索签订品牌联建联享协议,推出“火山农八鲜”全国首个火山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筛选确定8类特色火山农产品,授权2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品牌使用单位,实现火山农产品品牌增值。
“联盟以‘一横一纵一平台’为支撑,横向统筹国有公司、金融服务机构、基地园区,吸纳18家农业龙头企业加盟,实现农资、电商、保险等生产要素的集成优化。纵向依托158个乡村振兴服务站,覆盖110余家合作社及1.6万余户农户,构建起广泛的服务网络。实现供需调节、集散收储、冷链配送等信息资源共享。”高成德对记者表示。
截至目前,火山农产品累计销售5600万元,为16066家农户带来增收。2024年,火山产业联盟为乔官镇村集体收入累计增收500余万元。